今日济南 今日章丘 今日平阴 今日济阳 今日商河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今日济南 > 正文

从“养生报告”发现健康焦虑 90后沉迷保健品?

来源:山东商报 2019-08-09 09:59   https://www.yybnet.net/

一名90后购买的保健品,来自网络红人推荐。一名90后购买的保健品,来自网络红人推荐。实体店中主要销售国产保健品品牌。实体店中主要销售国产保健品品牌。“吃着最贵的保健品,熬着最深的夜。”

不少年轻人的这种生活状态被称为“朋克养生”。

记者随机抽取百名95后进行问卷调查显示,

出于健康需要服用保健品的人占65%,

为了美颜而服用的仅占27%。

改变不了工作,那就改变身体——

年轻人沉迷保健品背后是怎样的健康焦虑?

这个话题值得共同探讨和深思。

专家这么说

吃保健品不能跟风,看什么畅销就买什么,有需求的年轻人可以去医院咨询营养医师,了解自己的身体到底缺什么,该补什么……对于保健品的疗效也不要盲目迷信,很多食物的保健效果其实一点不比保健品差。

保健品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专属品,年轻人已经成为保健品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吃着最贵的保健品,熬着最深的夜”,这句概括不少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流行语被称为“朋克养生”。记着调查发现,相比国产保健品,年轻人更倾向进口产品,且在购买力上一点不输老年人。在天猫国际进口保健品消费中,80后年轻人占比高达60%,90后的占比也接近40%。文/ 图记者张舒实习生丁晓周佳

90后开始养生

1990年出生的小静马上要进入而立之年,“入坑”保健品是在她26岁那年。“都说女性过了25岁就要开始保养,27岁开始人体机能就要走‘下坡路’,为了让这段‘下坡路’走得慢一点,所以在临界点开始就要进行‘药物’干涉。”她说,自己最开始吃的是钙片和维生素,从事高压力、快节奏的广告行业让小静长期睡眠不足,即使在休假时,也由于生物钟的惯性睡不安稳,所以最近她开始服用的是具有安神效果的保健品。

小静的同事小郑比她小一岁,也是一名保健品爱好者。“刚入职时一心拼工作业绩,不太注意身体保养,长期的出差和加班后开始频繁的生病,免疫力下降。”小郑说,一次单位体检让她警惕起来,”好几项指标都不正常。”这让她开始担忧高强度的工作会拖垮身体,“改变不了工作就改变身体状况。”本着这一原则,没有时间健身的小郑开始服用具有调节内分泌和抗衰老功效的保健品……每天即使没时间吃饭,她也会在睡前将一大把保健品塞进嘴里。除了现成的保健品,小郑周末还会自制药膳——桃胶、燕窝、藏红花、人参……各色煲汤材料应有尽有。小郑把这种做法称作“中西疗法相结合”,“今年入伏后,我还买了艾贴和有祛湿功能的泡脚药包。”

保健品的年轻消费者不止女性。作为济南当地健身圈中小有名气的健身教练,32岁的刘阳五六年前就开始服用含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的双蛋白粉,偶尔还会夹杂补钙粉,“除了乳清蛋白粉,还有增肌粉、壮肌粉……健身的人基本都在吃,主要是为了减脂增肌。”

更倾向进口产品

记者发现,相比国产保健品,年轻人更倾向于进口保健品,其中以澳洲品牌最为常见,其次还有美国和日本品牌。在天猫国际上,共有90多种不同成分、超过800个品牌的进口保健品,在进口保健品的消费中,80后年轻人占比高达60%,90后的占比也接近40%。去年双十一,澳大利亚保健品品牌Swisse成为进口品牌销量冠军,其中36岁以下的消费者占80%。

小静吃的十几种保健品均为日本进口品牌,而且价格不菲。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5克一包的进口青汁酵素平均10—15元人民币,用来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日本一款针对女性开发的综合型保健品,按照年龄段将钙片、维生素、酵素等多种保健品一颗颗配好,平均10元一袋。这两种保健品每日早晚服用,此外还有护眼丸和护肝片、口服胶原蛋白、褪黑素等几种保健品交替服用,平均一个月开销大约五六百元左右。”

小郑在保健品上的投入更高,半年的花费在4000元以上,这还不包括她购买的燕窝、人参、海参、花胶这类中式保养品,“上个月刚入手了澳洲进口辅酶和美国进口谷维素,两样又花了2800元。”

相比传统的实体店销售,年轻人的购买渠道更多依靠网购和代购。近日,记者走访了省城20多家连锁药店,发现大部分店面中几乎难见进口品牌踪影,销量最好的保健品是维生素和钙类。”上架的品牌近九成是国产,汤臣倍健卖得比较好,另外养生堂、果维康、惠氏几个牌子销量也不错。来买的顾客多是给青少年和老人吃,年轻人很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沦保健品的江湖?近日,记者随机选取了100名正在服用保健品的95后年轻人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表示服用原因是出于身体健康考虑的占65%;为了美颜效果的占27%。

根据《2017国民膳食营养相关系列研究》显示,在保健品消费中,补充蛋白质产品尤其受“95后”年轻人偏爱;29岁至50岁的中青年人群的保健品消费结构中,具有补铁、补钙、调节内分泌等功效的产品是他们的主要需求。

“年轻人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可能是被逼出来的。敷着最贵的面膜,吃着最贵的保健品,却点着最便宜的外卖,熬着最深的夜。”小郑说,这是她身边大部分年轻人的真实写照——“朋克养生”,“正因为平时作息不规律,所以出于补偿心理,更舍得在保健品方面花钱‘犒劳’自己,怕变老、怕不美、怕身体透支。”

从事媒体行业的95后小魏认为,年轻人对保健品“痴迷”的背后,其实是对健康焦虑的日益加深。“我的同事中,30出头就开始为失眠、脱发、肥胖等问题困扰的人不在少数,我也是因为作息不规律、长期吃外卖、缺乏运动、熬夜,觉得身体出现亚健康状况才开始关注养生产品。”

在济南就读大学的青岛姑娘小邹则认为,她将保健品更多地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类营养产品。“在美国、日本等保健品成熟市场,营养品产品的细分化做得非常好,根据20岁、30岁、40岁不同年龄段针对性的推出的产品,很人性化。”

专家建议

缺啥补啥,别盲目选购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年轻人选择购买什么样的保健品,多来自亲朋好友、代购或是网络推荐。在网红APP“小红书”上,就有超过48万篇保健品笔记,逾万件商品,其中一件更是被14万人“种草”。那么,我们吃的到底是不是身体需要的呢?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营养科主任程振倩告诉记者,保健品应按照自身情况有选择的服用,并不是所有三十岁以上的女性都需要服用辅酶,也不是所有四十岁以上的人群都需要补钙。“缺啥补啥,按需摄取。”她表示,“吃保健品不能跟风,看什么畅销就买什么,有需求的年轻人可以去三甲医院挂号咨询营养医师,了解自己的身体到底缺什么,该补什么。”

另外,服用保健品时还要注意摄入量的问题。她举了个例子,“比如有的人每天都鸡蛋、牛奶、肉类的摄取已经比较充分,这种情况下,再吃蛋白粉类的保健品反而会增加身体负担。同时,对于保健品的疗效也不要盲目迷信,很多食物的保健效果其实一点不比保健品差。例如人体补钙,牛奶仍是首选,建议有条件的人可每日饮用。”

新闻推荐

多措并举服务应对返程小高峰

车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温馨服务。文/图半岛记者邱云通讯员封建霞学生暑假已过半,学生返程高峰即将来临。记者从西海...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从“养生报告”发现健康焦虑 90后沉迷保健品?)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