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胡永翠一大早就开启了采茶之行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高志川 摄
日出,山尖上露出一抹浅白。茶园里的茶树在光影里蒙上一层光晕。那刚刚长出的嫩叶透出新鲜和生气。
七月中下旬,山里的清晨依然有些微凉。茶农胡永翠披上一件薄外套,拿上篮子,就出门了。沿着村路,往山上走2里路,那就是茶园。看着太阳渐渐带上了光圈,她加快了脚步。
只要一大早采摘的鲜叶
茶,说到底不过就是一种植物,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到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有文化,就有讲究。在种茶之前,胡永翠是丝毫不知道这些讲究的。庄稼人就如同地里其他的庄稼一样,生活质朴也粗粝。但是这几年,种上了茶,她家的日子就一天又一天地讲究且红火起来。这种讲究,既有主动因素在发生作用,也有被动因素在匡正着她。村里的茶厂一般都是早晨9点左右收茶,而且只要凌晨和一大早采摘的鲜叶。要是想头天采摘了第二天一早再去送,验货师傅是断然不会要的。胡永翠琢磨过这个问题。因为如果把采茶时间只局限于一大早,那真是非常仓促而且需要凌晨四点多就起床的。她就在想为什么,问了地邻,地邻也说不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吧,但她十来年已形成了早晨四点多起,开始采茶的习惯。直到有一天,孩子帮她找到了答案:卯时也就是早晨5点-7点,甚至更早一些,是空气湿度最大而又凉爽的时间,这个时间采摘下来的鲜叶在堆放时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发酵和茶叶萎缩,不至于让鲜叶变黑。同时在炒制前将茶儿素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令鲜味不会消失。
采茶也不是随意的。这个季节的茶叶采摘时要求一芽一叶。就这样的标准,胡永翠一个小时也就采摘七八两鲜叶。最要紧的还是时间,这两天尤其如此。刚刚下过了雨水,山里早晨的露水格外重。而茶芽萌发的速度也比日常快了一些。胡永翠把篮子放在两腿中间,然后蹲下,双手上下翻飞,一把把芽叶慢慢地堆满了小篮子。
阳光摆脱了山头的遮挡。茶园的一半浸在阳光里,一半却依然还在早晨的阴影中。茶叶这两天长得快,但她实在是来不及全采摘一遍。这要是春茶,鲜叶一斤能卖到270多元,即便雇上个人帮她摘都合算。可现在是夏茶,鲜叶也就30元左右一斤,雇人就不大划算了,还不如自己摘,多少都是自己的。春天,茶芽堪比黄金,一天挣500多元是正常情况,而夏天平时每天她也有百八十块钱的收入。想到这里,她也就对没来得及采的芽叶释然了。她把篮子里的鲜叶小心翼翼地捧到袋子里,然后放到电动车上,她要送鲜叶去了。
被长清茶鼓起的腰包
胡永翠性格大大咧咧。一家四口人的地,只有她在侍弄。其他家人都去城里打工去了。这样也好,就是自己在家有时有些落寞。村里还有不少人家,一家子都在家里和茶叶打交道。比如孙秀香家,家里种着茶叶,她每天早晨采完茶后再去茶园周边卖小商品。她的丈夫则在村里的茶叶合作社上班。
来到茶厂,胡永翠和往常一样,拿起一个大笸箩,把茶叶倒到里面摊开。胡永翠要在这片刚展开的太阳地里把茶叶的露水晾干。接下来,把茶叶送到茶厂,记好斤两,她就可以回家了。
进了茶厂,这些鲜叶还得经过摊晾才能进机器。往往这个时候就到了下午2点。经过摊晾、杀青、揉捻、解块和干燥,鲜叶最终变成了散发着清香的干茶。与此同时,在村里的旅游合作社的接待室里,一个茶杯被放上了茶叶,80摄氏度的水倒进杯中,茶叶随即上下翻滚,用不了多时,一个个芽叶伸展开来,竟然回到了它们还在树上时的模样,有的嫩绿,有的墨绿,养眼。饮一小口,一股清香迎面而来。“小米汤、板栗香”就是无数茶客在这个时刻对长清绿茶的总体评价。褒奖之下,也有人说,生长于全国纬度最高的产茶区之一,长清茶虽好,但是缺少文化底蕴。长清茶叶协会副会长刘广荣第一个不同意。他说,长清饮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灵岩禅茶。经过南茶北引,后来发扬光大。目前,长清茶已经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和研学游的完整产业链。由于良好的品质,这几年长清茶揽获了国家绿色博览会金奖、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等不少重量级奖项。
更重要的是,长清茶鼓起了像胡永翠一样的众多农民的腰包。随之而来的是,长清茶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仅万德街道现在就已经达到1万多亩,还带动周边双泉、马山开始种植。
(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邵明红)
新闻推荐
“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省最美志愿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是对王长海退休后不忘初心,关爱青少年、奉献社...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