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去数高温黄色预警已连续多少天发布,也知道今年到底有多热。段子说,男生出门秒变“暖男”,女生出门妆容难全,走在路上的都是“熟人”。
新闻告诉我们,热浪席卷整个北半球。就连国土深入北极圈的芬兰,也为可能发生的40摄氏度持续高温天气制定了应急措施。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段子只能供人聊以自娱,高温带来的挑战理应进入严肃的公共议程。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抗热”会像“抗寒”“抗洪”“抗旱”一样成为年度固定动作,“让群众清凉过夏”会像“让群众温暖过冬”一样使人耳熟能详。
多国共享的炎热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之下,大家都在一条船上,理应有命运共同体意识。为长远计,各国之间真诚合作,减少碳排放,才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
但也要看到,远水不解近渴,何况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屡生波折,前途难测。在国门之内,建立应对高温的响应机制和赋权机制便显得尤为迫切。高温之下,我们休戚与共。
最近网上有人在关心西方家庭装不装空调的问题,更值得关心的是,国内还有多少家庭没装空调?虽说现在农村家庭装空调已很普遍,但离全覆盖还有很远的距离,装了空调不舍得开也不少见。城市低收入家庭面临着类似的纳凉难题。
前段时间,济南、天津等地出台措施整治夏季不文明行为,比如在公共场合赤膊光膀、随意暴露等。但记者走访发现,在商场、车站等有冷气的地方不存在此类现象,在建筑工地却发现,工人大多撩起上衣。工人解释称,这可能是他们散热的唯一选择。有些人因为无条件制冷,而做出被他人视为不文明的行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惩治而是换位思考。
所以说,正确做法是在城市和农村设立充足的公共纳凉场所,真正实现“同此凉热”。近年来有些城市把地铁、防空洞开放给市民纳凉,赢得好评。农村也可以因地制宜建立村民集体纳凉空间。
网络上每年例行向“高温下的坚守者”致敬,比如电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送餐员、建筑工人、消防员等等。这些在烈日之下挥汗如雨的人当然值得致敬,但社会对他们表达心意的方式更应该有:落实高温津贴、缩短工作时间、做好防暑降温措施等等。
让一座城市有“凉意”,可以做的事很多。开发机器人完全替代人工高温作业或许比较遥远,但便利店、银行网点等地方让环卫工、快递员歇歇脚,只是举手之劳。
新闻推荐
7月29日,济南中院公布了这样一起涉“婚外情”案件:在外暗度陈仓,与小三怀上私生子,为骗妻子离婚,济南一“渣男”谎称躲避二胎...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