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已有小半年没有尽兴地用过那把陪伴他17年的刻刀了,从半年前家里制作皮影的牛皮用完后,他就再也不能有空没空坐在家里那面靠北的阳台前,刻他的皮影了。
材料之困
64岁的李卫自幼跟随父亲、济南皮影大师李兴堂学习皮影表演。父亲去世后,李卫接过将济南皮影传承发展、不断创新的重任。但是,这副担子并不好挑。
设计好的人物没法展现,是让他难受无比的事情。指着电视机旁一副已经装裱好的作品,李卫告诉记者,那是他为纪念祖国70华诞而雕刻的《王尽美和邓恩铭》。“用之前剩下的边角料刻的,我现在就是手痒,心里空落落的,刻了十多年,忽然停下来,非常难受。”李卫的喃喃之语,在女儿看来有些絮叨。
女儿对于他多年雕刻皮影,早就颇有微词。“从爷爷开始,就在皮影上砸钱,现在,还是往里砸钱。”而所有演出补助,李卫全部用来购买用于制作皮影用的牛皮上。“一层皮一平方米就六百块,稍微差点的二层皮也四五百。”
李卫拿出厚厚的一沓信纸,这是他手写的各种剧本,其中有一篇《趵突泉传说》,根据传说撰写。里面所有的人物形象都已设计完毕,但因没有皮子,没法将剧中人物和场景展现出来。李卫还用整整两本信纸,手写怎样演出皮影戏。“不管以后怎样,留着这些资料,万一有人能用上呢。”
李卫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就想搞个齐鲁十大名人皮影集,把孟子孔子李清照都用皮影表现出来。为完成父亲的遗愿,李卫早早就设计好人物形象。同样是因为缺少皮子,没办法展现。
对于现在兴起的用透明塑料板代替牛皮来制作皮影,用电脑雕刻皮影等这些做法,李卫瞧不上眼。在他看来:“传统的材料手艺都没了,就是不能叫皮影。”
传统皮影艺术,李卫说要守一辈子。
舞台之困
今年年初,李卫偶然在父亲家发现四个木头盒子。盒子里,是父亲编写《八仙过海》的故事梗概记录。皮影戏的编剧、雕刻、演出,构成一部戏的全部流程。
在李卫看来,皮影首先得会唱,还要会说。就是通常所说的唱词和道白。他已将标准进一步放宽:“可以不精通曲艺,但是一定要了解”。再就是要会操控皮影,设计皮影,雕刻皮影,不管哪一步,都很讲究,缺一不可。
聊到兴起,李卫拿出近期撰写的剧本《毒敌山》。他照着剧本,往细处解释:里面所有的对白都是押韵的——“久居深山苦修行,千年毒蝎炼成精……”,不仅对白需要押韵,故事情节、人物介绍,都需要自己构思。而一部完整的皮影戏,剧本之后,就是雕刻皮影。所用材料,一部戏就得两三千块钱。指着角落里的塑料袋,李卫说,“我现在就还剩这点边角料了。”
从2017年7月份开始,受济南市历下区文化局之邀,李卫每周末都会在百花洲演出,《猪八戒智激美猴王》、《八戒探山》、《猪八戒背媳妇》等都在他的改动后,被完整搬上舞台。
李卫记得,自己最后一场演出,是2018年的8月30号。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散去,甚至跑到后台问他“什么时候能再看”。他没回答。
观众走后,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李卫心里有万千滋味,难以说出口。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再登上舞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跟那些等待他的观众见面。“特别难受的时候,自己会劝自己,随缘吧,但是想到父亲,就忍不下心了。”传承之困
“跟父亲的执着没法比,但我真的尽力了。很多事情,我无能为力。”面对记者说这话时,李卫眼眶红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皮影二字成了家里的禁忌,所有人都默契地不再提起。
“我真心希望有人能学,我也真心想教,但也真的没有这个机会。”李卫说,自己就是一个退休的老工人,不想要名也不想图利,就想对父亲倾其一辈子心血的皮影负责。趁着自己还能动,想把这个东西传下去。
“并不是皮影艺术多有名,而是真真正正在济南历史上存在过,留下过痕迹,一旦没了,就是没了。一旦我不能演了,以后怎么办,原汁原味的东西,失传了真的太可惜了。”
2018年10月份,济南市非遗办公室将李卫演出的四出戏,全部拍成资料片。李卫觉得,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教学,也就是传承。虽然拍成资料片,但是真正演出的时候,有些小门道,就算是跟着资料片学,永远都不可能跟着资料片学会。这本来就是口传心授的东西,只有“手把手”,才能领悟到其中精髓。
李卫说,他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继续下去。之前也曾想过把手艺传给小外孙,但是外孙现在年纪尚小,也还看不出来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
李卫还透露,由姜武、李晨、张译等明星主演的抗战英雄片《八佰》里,将于7月5日上映,其中由李晨扮演的山东老皮影艺人所展现的皮影唱腔和唱词,均是李卫弟弟李凯设计并一字一句亲自教授的。这让他自豪不已:“是对我父亲皮影艺术最好的认可了。” (新时报记者梅寒)
新闻推荐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坚持问题导向“实”字当先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
本报6月7日讯(记者李冬阳通讯员唐瑞钦)近日,市城乡水务局对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动员部署。该局...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