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人员演示操作无线电监测设备
新时报记者刘玉乐 摄工作人员手持移动式监测设备 受访者供图
飘扬在空中的电波,像幽灵一样,怀揣着诡秘,躲躲闪闪,竭尽所能,不希望被任何人俘获。
电波幽灵,目的明确:将高考答案传到接收者手里,把一条条隐秘的高考作弊产业链连接起来。帮助背后的操控者,赚来暴利。
高考期间,与幽灵电波之间捕捉、压制与反斗的密战,年年上演。密战中代表正义的一方,如同谍战片中的“听风者”一般,敏感,好奇,却不得不忍受枯燥。
高考前夕,本报记者走进济南“听风者”的“大本营”——济南市无线电监测站,听他们讲述密战故事。
“战绩保密”
经济南市工业与信息化局工作人员介绍,记者来到济南市无线电监测站,见到了一位人称“徐站长”的人。他的身份是济南市无线电监测站的站长。听到“站长”两个字时,不禁与许多谍战片的剧情联系起来。
济南市无线电监测站,是市工业与信息化局下属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监测无线电信号,检测无线电发射设备,查找无线电干扰,测定电磁环境,制止非法发射。
徐站长已年近五旬。据他回忆,第一次动用无线电监测手段,实施电子反作弊,应起于2003年。高考无线电监测战,徐站长年年参与。
徐站长手下的“兵”,清一色的男性,都是典型的“理工男”出身。戴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与他们无关。徐站长介绍他们时,口称“兄弟们”。“80后”是这个团队的主力,年龄最小的1993年出生。
对于他们反作弊的战绩,徐站长说“保密”,只强调说“不多也不少,年年都会有”,但并不局限于高考。
他们参与作战的工具,在外界看来颇为神秘。近年来,年年都有镜头拍摄他们的移动检测车,但那不是全部:他们的工具中,有移动检测车,有手持设备,有压制系统,有固定监测站,还有耳朵和眼睛。
暗战之战
徐站长带着记者,探访了他们站内的核心设备。控制室内控制着全市23处固定监测站。监测站的点标位置,对外保密。控制室内,还保存着无线电监测走过的历史:一台德国进口的设备,据说有20年的历史。
高考期间,他们通过固定监测站进行全范围监测。今年,特别准备4台移动检测车,便携式监测设备14套。今年这只“部队”的参战人数是20人。徐站长开玩笑称,“这次队伍里,有一名女兵,是莱芜区的。”
反作弊暗战无声,但过程中有看不见的激烈。作为正义的一方,他们不用担心什么,唯一的顾虑,“是有人通过无线电作弊,却没有检测到”。
这是一场你追我赶的斗争。作案手段,跟随着技术在升级,监测手段也在压制中升级,经验也与日俱增。“在技术赛跑面前,不能唯技术论,看谁更有耐心。”队员何涛说。
作案者更换波段,变幻方式,改变开机时间,企图绕开监测。检测者,同时采用多频段监测,部署电波“天网”,守株待兔或主动搜寻。
徐站长回忆,有一年,作弊者使用小功率答案发射机器,信号微弱,但凭借敏感的捕捉能力,还是将其拿下并锁定了。有一些来不及查找的,一旦发现即实施压制措施,让作弊者无法接收信号。
围歼信号
技术反作弊,似猫捉老鼠,是一场持久战。在利益和回报面前,总有人铤而走险。
徐站长回忆第一次打赢的一幕。“看到米粒大,能塞进耳朵眼儿里的耳机,才明白技术作弊真实存在。”“原来哪里见过这些东西?间谍特工片里才有。”
每一起作弊典型案件的破获,无线电监测都是首功。固定或移动检测车将信号捕捉到后,其他配合人员持便携式监测设备进行寻找。围歼态势一旦形成,很快就会找到信号源。
多年前,他们拿下了一个家庭的作弊案件:女儿学习成绩不好,父母从网上买了设备和答案,在考场附近的车里,向考场内的孩子传送答案。用不了几分钟,就被锁定,一家人都很后悔。“频率和电波要比面孔辨认还要准。”
随着入场安检从严,携带手机进考场,通过短信接收答案的现象已没有了。再加上考场内安装的手机信号屏蔽器发挥所用,作弊手段变得更有技术含量。
何涛说,通过监测站的多个破获案例分析,橡皮成为最主要的答案接收器伪装。
现在他们除了每年高考外,还有一些重点考试的保障任务要出。对于他们来说,牺牲了很多假期。据统计,2019年全年,济南就有职业考试54场。
不见敌人
这支“部队”曾破获过一起试题泄露案件——
他们场外监听到,某信号出现“向下,再向左”的方向性指令。然后,查到场外接应人,顺藤摸瓜,又找到考场内考生。
这个团伙主要的目的是拿到试题。“考生”佩戴伪装成纽扣的袖珍摄像机,在场外接应者的指令下,向外传输试题视频。
他们分析,现在考试技术作弊,已成专业化:场内传出试题;组织人手解题;答案汇总;答案传输。
高考地方卷,比起统一的全国卷,试题泄露出现的几率小一些。全国卷是只要一处获得试题,答案就可以供全国作弊者使用。“比如我们大一些的城市有监测手段,到了偏远的考点,这些设备并不完备。”徐站长对反作弊工作保障有一些顾虑。
但从监测站的数据分析看,最近几年作弊数量呈现下降态势。
经过十几年反作弊积累,他们骁勇善战,狐疑多谋。积累了一些固定的打法和事先预案:一般开考前,对考点周边电磁环境进行检测,开考后更容易检测;一般答案传输出现在考试后1小时;有多起一场信号,先压制再寻找。
保障高考,对他们来说,是个硬任务。这个工作,却没有任何风光可言。监测和监听者,要炼成火眼金睛和超于常人的听力,对信号敏感和好奇。但是,却不得不忍受久坐的枯燥,以及考场外的炙热。
但对他们而言,这种孤独是为了维护国家考试之公平。 (新时报记者盖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6月6日讯(记者卢虹)6月6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天然气价格上下游联动机制暨核定配气价格听证会,就完善济南...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