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
“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说的就是皮影戏。艺人躲在幕布后,靠着手中的竹竿和皮影人,借助灯光剪影,演绎千军万马的故事。
据说皮影戏的由来,是为了一解帝王相思之情。宋代高承在那本专记事物原始之属的《事物纪原》中如是解释:“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李夫人无已,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仿佛夫人像也,盖不得就视之。由是世间有影戏。历代无所见。”
皮影戏走出汉武帝的宫殿,走入寻常百姓的娱乐生活后,有了更加生动的演绎。宋代以后的闹市里,皮影戏是最受百姓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无数历史故事借助小小的皮影被重新演绎。“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这是明代小说家翟佑在《看灯诗》中对皮影戏的描述。
皮影戏有诸多流派,济南皮影戏的代表是“李家皮影”。2014年,记者曾采访过“李家皮影”的第三代传人李兴时,正是他的祖父李克鳌让“李家皮影”在济南扎根生长。据李兴时介绍,李克鳌自小爱跟着父亲听梆子戏,有时还会唱一曲,“生旦净丑”都能唱,一人独挑一台戏,得了个外号“李铁嗓”。
有一年,李克鳌的村里来了一位叫张盛旺的河北皮影戏艺人。张盛旺每天演出结束后,挨家挨户要饭,晚上就住在一间杂物屋里。有一天正赶上下雨,李克鳌不忍,将张盛旺接到自己家里,跟着他学皮影戏。
后来连年饥荒,李克鳌带着一家老小,一路靠皮影戏挣饭吃,逃荒至济南城。李克鳌那时候在官扎营街上表演,并得到了济南成丰面粉厂创办者苗海南的赏识和资助。李家皮影戏渐渐有了名气,他们曾在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戏会演中代表山东获得过优秀演出奖;他们曾被邀请到北京怀仁堂演出,受到毛主席的赞誉;他们还曾参与国权文艺界支持抗美援朝的内容录制。
到了李兴时这里,他改变了皮影戏“二人一台戏”的传统,在“孙悟空大战五毒精”一场戏中,他一个人表演蜈蚣、马蜂、蝎子等瞬间乱战的景象,让人叫绝。那时候的李兴时觉得,看家吃饭的本领不能露了,即使是电视台录节目也不允许在影布后面架摄像机。但是后来,他却主动要把“绝活儿”公开:他脚蹬锣鼓,头顶嘴叼,双手操纵皮影,一人就是一台戏。李兴时说,不能再保守了,得传承下去。
2008年,济南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2000多年历史的技艺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
(撰稿/新时报记者 江丹 摄影/新时报记者 郭尧)
本期“济南故事”小结:
一布相隔两世界,千军万马为一人;
灯光剪影皆故事,流传千年焕新机。
新闻推荐
济南市委办公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启动蒋晓光参加主题教育报告会
本报6月5日讯(记者王端鹏)今天上午,市委办公厅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报告会,通过让身边的先进典型——“出...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