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街108号主楼年久失修位于纬二路的德国诊所旧址,如今已经成为居民楼。纬三路107号德孚洋行旧址,现在已是民居。
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郭尧 摄
住在百年老建筑里的人,常被外人羡慕,华丽别致的外观让人们对老建筑的内部也充满了好奇。“你住的‘小洋楼’还有房子往外租吗?”经三纬二路口德国诊所旧址的一名住户,面对他人这样的问题,有些哭笑不得。她最担心的是漏雨屋塌,鲜有心思考虑老房华丽的外观。
近日,记者探访上新街108号和德孚洋行旧址等老建筑,发现不少老建筑破败不堪,无人修缮,老建筑的住户,大多也不欢迎外人参观。
住户和游客期待的老建筑被盘活利用,面临产权复杂等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地点:上新街108号违建、垃圾包围名人故居门口
济南上新街108号院门上,贴着“肉夹馍、水饺、牛肉面”的醒目牌子。站在院外,很难想到院内有一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时报记者探访时,看到院门大敞着,一座英式红砖小楼正冲院门。院内地面未硬化,遍地尘土砖块,一片狼藉。小楼西侧的部分砖墙缺失,破损的玻璃被木板替代,木板、雨棚和砖头在楼前搭起违建。楼前的空地上摆着大堆垃圾。楼道内部一片漆黑,多处墙皮残破不全,露出砖头,大片白墙早已变成黑色。楼道里堆放着洗手盆、水泥和油漆桶等落满灰尘的建材,垃圾散落,木地板早已残破不堪。
一个床头柜堵在通向二楼的楼梯上。“孩子上去过,说二楼的木地板有些地方破了,楼上很脏。”院内的一名租户说,这栋二层小楼过去是济南毛巾厂宿舍,只剩下一家住户。询问院内的其他3名租户,他们都表示没去过二楼:“里面太黑,又脏。”
这栋小楼是日伪时期济南市长朱桂山的故居。“北面的是六角攒尖的屋顶,南面屋顶为老虎窗,下面为一拱形大阳台……外墙红砖白腻子勾缝匀称,做工精细。”有网友曾在自己的博客中描述这栋小楼,并手绘了3张建筑图。
据悉,2013年,朱桂山的外孙女张得蒂返回济南时,遗憾未能重新到上新街108号的儿时故居看一眼,有网友画下院内景象后寄送给了张得蒂。
地点:德国诊所旧址
瓦片缺损、连年漏雨的小洋楼
与上新街108号建筑相比,
位于济南经三纬二西南角的德国诊所旧址,外墙则显得体面很多。近两年,这栋建筑临街的外墙被漆成纯白色,窗框描红,东西各一个红瓦尖顶,屋顶的瓦片缺损,露出窟窿。房子入口处的墙皮已残缺不全,楼道内屋顶有两处大窟窿,房顶的木条显现出来,墙壁和木门都有破损。
德国诊所旧址始建于20世纪初期,现在是山东省总工会的职工宿舍。水务抄表单显示,楼内至少住着7户人家,一楼二楼各3户,三楼1户。其中两户2月未用水。“按户口算,是10多户,有的长时间不来住。”二楼的一名住户说,她是为了陪伴家中老人,才住在这栋楼内。
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二楼的楼道堆放着杂物,破旧家具落满灰尘。多处屋顶墙皮缺失,有一处两个巴掌大的窟窿。楼内的墙体酥碎,手一摸就掉屑,墙面长期被雨水浸泡已脱落、发霉。
新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一位住户说,自己经常遇到慕名前去参观的人,“建筑大学的学生一拨一拨来看,还有济南五六十岁的居民也想爬上来看看,这是老建筑,他们都好奇。从外面看,他们还以为是别墅。”该居民回忆,她多年不联系的小学同学,都向她询问“小洋楼”是否对外出租,“我想了想,婆婆家也没有‘小洋楼’,问了半天,才知道说的是我奶奶住的这栋楼。”
虽然住在文物保护单位里面,这名居民也有担心,“这栋建筑是文物,我们不能随便修。东西的两个尖屋顶下面没人住,这栋建筑最大特色就是那两个红砖尖顶,如果塌了太可惜。东边的尖顶紧靠纬二路人行道,如果瓦块掉落,可能砸中行人。”该住户说。“如果再不修,这栋楼可能就完了。房子不漏,屋不塌,如果继续漏下去,两个尖顶塌了,这栋建筑还有什么意义?”
据了解,这栋小洋楼的房顶没有任何防水措施,“房顶都是木头的,瓦坏了就坏了。不知道这栋房子还能坚持多久。”每年的雨季来临,住户都会向相关部门反映,但房子产权属于房管局,使用单位是省总工会,作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德国诊所旧址也在文物保护部门的监管范围内,但无人修缮。“住在这里的老辈儿都退休了,单位不给修。”
在这名住户印象中,房子已经漏雨多年,曾有网友发文反映,2016年起房屋就漏水了。“去年刮了一次大风,树枝扫过瓦片,把房顶的瓦片扫落了。今年还没到雨季,要趁早保护修缮一下这个老建筑。”这名住户表示,文物鉴定部门来看过,里面的柱子都挺好。
“德国人当年选用的是整块木料,非常结实。但这样漏雨,受不了。谁来管呢?屋顶往下掉瓦块,早晚可能砸人。”此前,她听说有人想将德国诊所旧址租用改做书舍,“隔壁的小广寒那么成功,如果这里开个书吧,多有情调,改成博物馆也不错。”
地点:德孚洋行旧址
住户反感游客入内参观
采访期间,
多数住户对好奇参观的游客都是警惕和不欢迎的态度。济南纬三路107号德孚洋行旧址的住户也不例外。
德孚洋行旧址是一栋南北长、东西短的红色二层小楼,带阁楼。毛石墙基,这栋老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东墙与南墙交界处,有一个凸出的半圆形石砌小屋,小屋有三扇长方形窗户。其中两扇窗户被堵上了白色挡板,还有一扇塞进了黑色海报。和三年前的照片相比,过去外墙是水泥拉毛墙面,如今临街的外墙变成了砖红色。
如今,这栋老建筑的一楼开了两家商店,其中一家为租户,另一家店主并不欢迎外人参观房屋。新时报记者来到二楼探访时,遭到二楼住户驱逐,“这里是住家,要看去下面看,外面有牌子。”表明身份后,这位住户称,为了陪伴在隔壁经五路小学上学的孙子才住在这里的,“这是市工会的宿舍,我的户口在这里有30年了,现在就住了两家人。这栋房子是德国人盖的,质量好,墙将近半米厚,冬暖夏凉。”该住户表示,楼下的商户是后来人为隔开的空间,过去这是德孚洋行的办公楼,后面还有院子。
通向后院的路装上了铁门,外人无法进入,看不到院内的景象。(新时报记者杜林 昀勍)
新闻推荐
本报4月12日讯(记者王彬)今天上午,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张建民一行来济调研烟草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陪同调研。...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