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文君(左)在院里干活,张三(右)主动过来帮忙。“如果能给三儿解决户口问题,让他以后能老有所靠,我和老伴也就放心了。”2001年,长清区孝里镇陈家峪村的李文君好心收留了一名流浪汉,此后18年,李家待流浪汉张三如家人一般,吃住在一起。现在李文君和老伴年纪大了,老两口担心张三日后老无所养,无依无靠,就想为他解决落户问题,保障好他以后的生活。这是长清区农广校工作人员在走访辖区新型职业农民时发现的情况,校领导对于此事的进展也很关心。近日,李文君的子女找到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希望为张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文/片本报记者张帅
好心收留流浪汉
领回家吃住在一起
9日上午,李文君的儿媳董龙凤带着记者来到孝里镇陈家峪村的东山上,在李家的农场内见到了刚吃完早饭的张三。从外表上看,张三50岁左右,身型较瘦,穿着打扮很利索,神情举止较为正常,见到记者很害羞地笑了笑,没有说话。“平常怕见生人,不爱说话,碰见不熟悉的人只会笑笑,外人感觉不到他的精神有异常。”李文君的老伴陈秀爱正在收拾桌子,她告诉记者,别看张三不胖,但饭量很大,饿的时候自己能吃一锅面条或者半盆米饭,一个人能顶两个成人的饭量。
陈家峪位于孝里与双泉的交界处,因进出只有一条村路,这个村子也叫“葫芦套”。现年67岁的李文君和老伴陈秀爱都是土生土长的陈家峪人,祖辈都是庄稼人,从2000年起,两人开始在村东的张家峪包山种地,开办家庭农场,670多亩山地种着核桃和花椒。
2001年5月,李文君家的亲戚在地里收割麦子时,时常碰见一个经常来陈家峪要饭的流浪汉,经打听,得知流浪汉平时住在邻村陈沟弯一处果园的破屋里,靠挨家挨户要饭为生。看这个流浪汉身体结实硬朗,亲戚就把他介绍给了李文君。那段时间正是家里农场缺人的时候。虽然不爱说话,但流浪汉答应得很痛快,说只要吃饱肚子就行。
流浪汉虽然答应了,但一见面,李文君却打起了退堂鼓。“他当时穿得破破烂烂,头发乱糟糟的,直勾勾的眼神盯着人看,看上去根本不像正常人。”李文君起初没敢答应,担心流浪汉不是好人,在亲戚的劝说下,看他实在可怜,李文君才决定带回家暂时安置下来。
“领回家后,我们给他理理发、洗洗澡,换上干净衣服,看上去才像个正常人。”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李文君发现流浪汉精神方面有问题。“听口音不是长清人,问他家里事,他只知道自己姓张,在家排行老三,出生年月和家庭住址等情况一概不知。”李文君说,流浪汉刚来时智力水平很低,不分东南西北,遇事容易受惊吓,简单聊天可以,稍微需要动脑子他就糊涂了,情绪无常像小孩一样。为了沟通方便,李文君和老伴给流浪汉取名“张三”,并让他跟自己吃住在山上。
老两口年纪大了
担心张三老无所靠
家里多了这么一个成员,而且精神异常,难免会引来风言风语,起初有传言说张三是“逃犯”,为此当地派出所还曾派人调查过,最后证实属无稽之谈。“刚开始他啥活都不会,我们就慢慢教他干一些力气活,比如挑挑水、放放羊、搬搬杂物,眼看有了起色,相互间也有了感情,我们就把他收留下了。”陈秀爱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张三也只能干一些体力活,耕地收割等技术活根本干不了,放羊时还经常丢羊,丢了后全家人一起上山去找,这种事经常发生。
不仅经常把羊弄丢,张三自己也走丢过几次。“有一次,自家亲戚盖新房,我让张三过去帮忙,只干了一天就不见人影了。原来干活时有人吓唬他,他一害怕就跑山上去了,躲在了一个草窝里,以致迷了路回不了家,找到他时精神恍惚不定,差不多一个月才恢复正常。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让他出去干过活。”李文君说,这些年来,张三的病情反复了三四次,发病时目光呆滞,情绪不稳定,时常伴有过激反应。“他很可能在年轻时受过刺激。”李文君带张三看过几次医生,但都未能查出病因。
李文君和陈秀爱的两个孩子目前都在外地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庭,老家只剩下老两口和张三,三个人在山上一起生活了近18年,这些年张三的亲人一直没有找过他。因身份信息不明落不了户,无法申请低保等补助,张三这些年的生活开销都是老两口替他支出的。“张三的情况我们跟村里和镇上反映过多次,但都没有得到答复,他的问题很难解决。”
面对记者,李文君说出了心里的担忧,“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以后我和老伴管不了张三,希望孩子们能继续照顾他,也希望政府可以伸出援手帮衬一下。”李文君说,三个人生活在一起这么久,有了很深的感情,亲如一家,他和老伴真心希望张三以后能老有所靠,不会再回到原来的流浪状态。
新闻推荐
日前,济南中升汽车园成功举办首届报价车展购车节。活动期间,中升瑞星、中升裕迪、中升汇众三店联手为济南市民持...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