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广校专家定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讲解果树修剪技术。“让更多专业知识掌握在新农民手里,才能让更多真金白银装进他们的口袋。”近日,由长清区农广校开办的新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在文昌街道金箭山开班,除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近百名学员还跟随农业专家深入辖区田间地头,系统学习种植养殖、农业管理、产品销售等新方法和新模式。
这是长清区农广校“万名大培训”中的一部分,2013年以来,该校持续深入基层搞调研,创新思路解难题,借助资源优势每年定期开办近百期惠农培训班,将政策和知识送到农民身边,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为农民致富增收“架桥辅路”。为此,该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连续4年荣获“长清区优秀创新工作成果一等奖”。
文/片本报记者张帅
培育新农民
解决“谁来种地”难题
2月14日,长清区农广校春节后第一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在文昌街道金箭山开班,接下来的一周里,该校十多位农业专家从农林牧副渔及“互联网+”销售等方面,对辖区“准新型职业农民们”进行了系统培训。除去一周的封闭式学习,区农广校还对学员们进行3次技术指导和4次田间教学,此后还将有若干次跟踪服务。
长清以丘陵地形为主,农业人口占八成以上,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人口的数量与质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谁来种地”成了一大课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2013年初,刚刚担任区农广校校长的王桂军,按照当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向省市农广校汇报长清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构想,同时协调上级单位为长清争取到了多项扶持政策。2013年底,长清区被确定为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2014年又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
“让更多专业知识掌握在这些职业农民手里,才能让更多的真金白银装进他们的口袋。”在王桂军看来,新型职业农民的快速成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作为全国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区,长清在这条路上已成功走出了“两步棋”,驶入发展快车道,从2013年开始,连续6年开展“万名大培训”,辖区10个街镇农广校每月分别开办一期培训班,按照不同的产业结构开设,每期不低于100人。
“第一步棋是培训,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农民有什么需求,我们就请什么样的专家来给他们指导,不仅有种植养殖技术,市场经营、企业管理及政策讲解也是我们的培训重点。”王桂军举了个例子,一些种植大户想办合作社,但不知道如何登记注册,如何申请扶持政策,参加农广校培训后,就可在学校的指导下办理相关手续,从而享受到政策或者资金帮扶。第二步棋是认定。新型职业农民是长清对农民职业认定的最高“职称”,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收入高于普通农民收入,是成为职业农民的基本条件,满足这些后再经过专家团筛选,就能进入最终的认定名单。从2017年起,长清区开始为辖区的职业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证书由长清区政府盖章办理,当时在全国尚属首家。
学技术学思路
让职业农民有了赶超目标
区农广校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班目前为自愿报名,只要年龄(55周岁以下)和学历(初中学历以上)达标,且在当地农业领域有带动辐射作用,即可入学。培训期间上课免费、吃住免费。
来自双泉镇刘峪村的王慧是首次参与由区农广校组织的培训,在村里经营家庭农场的她,希望借助这次学习,为农场确定新的经营方式,实现更好的发展。2013年,王慧在村里流转了三四百亩土地,办起家庭农场,但之后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经营随之进入了瓶颈期。“来之前希望借助培训学习,让农广校的专家帮忙分析一下哪种发展模式更适合我,通过整合规划为经营农场找到一条新路子。”根据王慧的实际情况,区农广校的专家为农场提出了一条“观光旅游+定向服务”的路子,鼓励她主动与周边企业对接,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为企业职工代管种植养殖,从采摘到饮食娱乐开展订单式定向服务,满足特定群体的特殊需求。这种经营方式让王慧信心满满,她对农场今后的发展有了充足信心。“在这里不仅学技术,还要学思路,课上跟专家学,课下跟同学交流,自己想的永远不如学的好。”王慧说。
此次培训期间,区农广校还组织学员们到孝里镇安亮家庭农场、鑫玉穗粮食种植合作社、文昌街道鸿之源草莓基地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安亮家庭农场位于孝里安兰村,农场大棚内的有机韭菜种植过程中从不添加任何农药,肥料全部由猪粪代替,虽然韭菜价格高,市场价达到80元一斤,但从不愁销路,深受消费者青睐。长清区2018年度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代表郭忠的鑫玉穗作物种植合作社,集谷子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合作社坚持用最好的谷子做原料,加工过程中用原生态石磨碾推,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口味,形成了忠诚的客户群体,同时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安亮和郭忠也是我们培训出来的优秀学员,他们通过培训成为相关领域的种植能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很多农民共同致富。”区农广校副校长董庆旺介绍说,学校年年开展“十佳”评选,选树先进典型,比如全国劳模刘继杰、省劳模张道山、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安亮等一批先进典型,让长清其他职业农民有了赶超目标,这就叫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组建专家讲师团
四大课堂打通“最后一公里”
培训的核心在于课堂。2014年初,为完善办学体系,区农广校力主推出了固定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的“四大课堂”教学模式,在保证学习有场所、教学有设备、下乡有工具、实习有基地的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将惠农政策和知识送到农民身边,最大限度惠及辖区农业生产。
“四大课堂”的最大亮点在于田间课堂模式的广泛推广。为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彻底解决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这一关键问题,区农广校组建了专家学者讲师团,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定期下乡进园,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手把手地教授他们“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现实课题。为此,区农广校把知识培训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在农闲的秋后、劳作完的晚间,将农民集中起来,这样既不耽误事,农民积极性也高,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这就叫“点菜上课”。
经过四年多的不断完善,仅田间课堂全年就有150期左右,结合辖区农业发展情况,教学内容涵盖了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测土配方及施肥技术等方面,为农民生产解决了实际问题。随着三级办学体系的健全完善,区农广校现已挂牌成立了36所田间课堂和教学实训基地,在辖区10个街镇设置了106处科教兴农联系点。
新闻推荐
爽朗、亲切,这是泉城中学历史组教师团队给人的第一印象。团队由八名女教师组成,年龄最大、最小的老师分别49岁和...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