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泥土,报道才会接地气。在全市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的进程中,诸多医护工作者勇于担当作为、奋战在一线。本报记者以体验式的采访直击新闻本身,见证新闻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以记者的视角、感悟,展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酸甜苦辣,与广大医务工作者同在守护人民健康的第一线。
有这么一群人,为了“呼救必接,出诊迅速,救急扶伤,爱心奉献”的誓言奋战在医疗的最前沿;他们工作起来付出的有爱心、有委屈,但依然无怨无悔;他们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是天使一般的存在。他们,就是急救人员。这些在第一时间挽救生命的天使,到底是个什么工作状态?他们每天都会经历什么?他们看似神秘的职业到底蕴藏着怎样的辛劳?近日,本报记者深入急救第一线,在济南市急救中心直属分中心,从白天到黑夜,见证了他们的点点滴滴。
距离上班打卡还有10分钟,护理员张新安已经提前到位,换上工装。“这个职业,从来都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你不知道在一天里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跟张新安一起的,有这个车组的医生卢道鹏、急救员毕玉,还有司机孟兆亮,清一色的大小伙子。“为什么出勤的都是大老爷们儿,一天跟下来,你就知道了。”孟兆亮不愿直接揭开谜底。
每天开工前,检查急救车里的各种设备是必做的功课。在这个小组里,卢道鹏是队长,除了救护车自带的急救器械外,他还有4个箱包,分别是内科箱,外科包,心电图仪,血压计,这些都要一一查验,保证完好。这些设备全都带在卢道鹏的身边,无论遇到怎样的患者,都可以及时施救。
急救车组接到了上班后第一道命令,位于山大南路宿舍,一位91岁高龄老先生因脑梗感觉不适。按照“白天1分钟出车,晚上2分钟出车”的规定,车组立刻出发,孟兆亮将车开得又快又稳,5分钟左右,卢道鹏和张新安就来到了宿舍楼下。当他们敲响患者家门的时候,家里的护工惊叹,“这么快!”
卢道鹏详细询问了患者的情况和以往病史后,开始用仪器进行检查,跟家属确定了要去医院之后,他和张新安一起将老人扶上了毕玉抬上来的楼道椅上。老人的家属选择到齐鲁医院就诊,但是抵达医院后,卢道鹏发现这里急诊的床位已经满了,他有点着急。“病人不住下,我们就不能走。”于是,卢道鹏又忙活起来,嘱咐好家属后,他在急诊楼里四处寻找。运气不错,正好有一位病人从急诊转到病房住院,卢道鹏赶紧帮老人占下了床位。老人的急诊问题,解决!
当车组准备从齐鲁医院返回位于济南市中心医院的值班室时,一件突如其来的紧急救护悄然而至。在山水沟南头,一位骑电瓶车的女士被一辆摩托车撞倒,被卡在了驶来的公交车车头下。看到交警在拦车,虽然没有接到急救中心调度的指令,但车组两句话就达成了共识,“救不救?”“当然救!”卢道鹏赶紧来到伤者旁边,诊治伤情。交警建议取千斤顶来,但一来一回需要较多的时间,孟兆亮吼了一嗓子,“有没有人帮忙,把车抬起来!”这个呼吁马上得到了很多围观市民的响应,呼啦啦,老少爷们儿齐上阵,竟然真的将沉重的公交车抬了起来,趁此机会,伤者被大家从车底救了出来。
当回到值班室时他们就看到了送来的饭。大家吃得很香,速度也是一顶一快,不能快速吃完的话,一旦命令下达,接下来什么时候吃就不知道了。
车组来到位于历山路的一个老旧小区,他们要救治的是一位身患多种病症的体重300多斤的病人,他自己无法行走,由于老旧的楼道比较狭窄,给用楼道椅运送病人的急救车组带来了巨大麻烦,只能慢慢调整角度,几个人一起上,这才将病人从家中抬到救护车上。这时,孟兆亮隐藏的谜底,揭开了。
一个下午,急救车组基本上处于不断奔波的状态,刚到值班室没多久,就会听到呼啸响起的警报声,能休息的时间不多。去下一个患者家中的路上,毕玉看向车外,张新安则盯着前方,不知道他俩在想些什么,但可以看出来,脑力加体力的巨大消耗,让他们有些疲惫,这个高强度的职业,对于两个大小伙子而言也着实不轻松。
晚饭时间到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么一顿饭,竟然会吃三次。第一次,接到报警,赶往历山路;第二次,回来后刚把饭打开,就接到了命令,又赶往闵子骞路,这是个“大活”,一直忙到18:40,才第三次吃饭,这时,原来还热气腾腾的饭已经变得冰凉。然而,他们却苦中作乐,“花卷看起来是晚上刚蒸的,还软和呢。”
忘记吃晚饭、可是自己还完全没意识到的毕玉掏出手机,开始跟家里人视频。1991年出生的他,孩子才11个月,他看着孩子牙牙学语,听着稚嫩的声音,高兴地笑了。
晚饭过后,竟然一段时间内没有响起警报,大家难得轻松下来。4个人凑在一起,打开了“学习强国”。他们的时间大多奔波在急救的路上,很难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进行学习,“晚上8点是活跃时段,趁着有空,赶紧学习一下。”学习了只有半个小时,警报再次响起,急救车组又开始了奔波。
回到值班室,孟兆亮和衣躺在了床上,没有脱鞋,是因为可以节省时间。他是司机,要连续值班24个小时,必须保证自己头脑清醒,所以只要有空闲,就赶紧眯一会儿。23:00,毕玉有点饿了,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没吃晚饭,他掏出了一包方便面,就着第二份从家中带来的咸菜和炒鸡蛋准备开吃。然而,调料包刚倒进碗里,警报就再次响起,这个或在休息,或准备吃夜宵的急救团队好像一下子满血复活,跑向了救护车。
从5日8:30上班,到6日8:30下班,一天里,卢道鹏、张新安、毕玉和孟兆亮一共出车12次,每次基本耗时30到40分钟,最长的一次1个多小时。“这是一个正常的数据,多的时候,每天能跑十五六次吧。”卢道鹏说。
济南市急救中心直属分中心主任黄珂表示,一次次出车,一次次救急救命,只是这个团队平日里正常的工作,但体现了济南急救无私奉献的大爱,勇于承担的无畏精神。卢道鹏说,“我们一直守护在人民群众的身边,请大家放心!”(文/图 本报记者 董宏磊)
新闻推荐
当今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在手机屏幕上轻划手指,一条新闻便飞速传播出去,经过朋友圈等平台快速扩散,新闻传播效果...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