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赵一帆
现如今,80后、90后都步入“家长”行列,相信处于这个年龄层的他们,小时候都被“别人家孩子”的阴影笼罩过。长大后为人父母,他们依旧没能逃脱对“别人家孩子”的羡慕,以及对自己孩子的深深怀疑。很多家长对孩子都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有人认为这是对孩子负责的体现,有人认为这样不是真的爱孩子。
以弱比强
近日,有第三方数据平台以“你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高吗?”为题进行调查。经过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90.6%的受访者称自己身边对孩子要求和期望高的家长多,83.4%的受访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在自己父母的眼中永远是最好的——张家阿姨的孩子学习特别棒,李家叔叔的孩子特懂事,王家奶奶的孙子特勤快……总之在自己爸妈的嘴里,“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比自己的强,恨不得就把自己的孩子给换了。
同时具有家长和教师双重身份的杨丽认为:父母的这种心态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说这种话的目的无非就是激励,无非就是想着孩子你得努点力,变得和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好,“我们每年假期,都会为孩子列一份表格,上面详细列出来他的假期安排,包括学习、锻炼和声乐等项目,毕竟小学和初中学生,学习的计划性差一点,家长制定一个合理的表格,可以督促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杨丽告诉记者,目前孩子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上游,对于家长来说,这个成绩是不满意的,而且周围的孩子都在上补习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上,那肯定要落后的,自己一刻都不敢放松,“大家明着是比孩子成绩,同时,私底下会思考、比较自己家孩子有哪些不足,做事灵活不灵活,对人有没有礼貌。特别是在学校里,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谁做得好、做得不好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对于这种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行为,曾有专业人士指出,孩子之间的差异性是很大的,“你可能看到某个孩子很活泼外向,演讲很厉害,而你的孩子可能内向不善言辞,但动手能力很强。孩子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家长总喜欢以自己孩子的弱点去比其他孩子的长处,就很容易焦虑”。请“懂”孩子
在去年的一档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少年说》中,“别人家的孩子”这一话题就曾引起很多父母和学生的关注。
当时,还在上中学的小姑娘袁璟颐站在勇气台上,一边哭着,一边对楼下的母亲控诉:你总是在说我,为什么你成绩这么差,看看你们班吴笛,人家年级第一,各种都好厉害,她怎么会选你做朋友。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而她妈妈却回答:我认为你的性格就是需要打击,不打击你的话,你就可能有点飘。
听听这个回答,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初为人父人母的年青一代,几乎都是在这句话中长大的——“叫爷爷啊,你看人家妮妮嘴多甜,你咋就这么呆”“考试进步了别高兴的太早,你离第一名还差十几分呢”“找到工作了也别得意,公司是不是世界五百强?年终奖有没有隔壁那谁高”“你看人家那谁的厨艺多好,你看你生活能力怎么这么差,连饺子都不会包”……这样的“敲打”也时常响起。
我们的父母跟袁璟颐的妈妈一样。一边不遗余力的伤害她,一边苦口婆心的为她好。哪怕背着自己孩子把他夸得天花乱坠,当面也绝不肯称赞一句,美其名曰“怕他飘”。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家长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他们对孩子成长的不了解,他们不知道孩子在什么年龄段是什么表现。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直犯错的过程,但成年人总追求完美,就会觉得孩子不符合标准,不过谁也不是预言家,无法预知每个决定之后的故事,更无法探测孩子的未来。
父母究竟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是以过来人身份加以干涉,还是狠抓学业……其实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孩子,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因为用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培养孩子,难以造就健康、学有所长的人才。
新闻推荐
女报记者梁大磊摄影报道送走冰雪隆冬,朝气蓬勃的春日便迫不及待地来了,暖风拂面百花盛开,一时间有了“乱花渐欲迷人...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