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守桥人”张仁星首先对桥面钢轨进行目测检查。
“守桥人”徒手翻越大桥钢梁去到桥下的“摇篮车”,脚下就是滚滚黄河水,看得人胆战心惊。天窗期结束,“守桥人”快速撤离大桥。
“摇篮车”距离黄河水面十几米高,“守桥人”要在上面对大桥底部进行检查。
回到驻地,“守桥人”还要及时将检查结果整理出来交给养护工区的人员去处理。百年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在朝阳中醒来。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坐落于济南城区北部,南依大坝、北枕鹊山,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说起这座大桥,很多老济南人津津乐道,因为这座钢梁桥历史久远,保持着多项亚洲之最。它始建于1908年,1912年建成通车,是目前唯一一座在黄河上仍然承担着铁路运输任务的百年老桥。历经百年,承载着诸多历史印记,大桥曾先后四次被炸,战争的弹痕在它身体上依稀可见,它早在1977年就被山东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每天仍有28趟旅客列车从这里经过,它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春运从无到有的全部过程。
在大桥北头,有一座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在1967年,年仅21岁的护桥战士王士栋为了旅客列车的安全在大桥上冒死抢险、壮烈牺牲的事迹。这座百年铁路大桥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正是因为一代代“守桥人”的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才得以跨越百年。
陈怀华,中国铁路济南局济南工务段桥梁检查工区的一名普通工人,1987年4月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护大桥的接力棒,一干就是31年。说起当年入职的那一刻,陈怀华依然很自豪,“当时想来泺口桥工作很不容易,由于大桥战略位置重要,要想来工作就必须要政审,要经过层层筛选,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刚来的时候感觉什么都很新鲜、很神秘,虽然小时候曾经跟着父亲到过大桥底下,但是上到桥上还是第一次”。上班的第一个星期,陈怀华刷了七天的枕木油,“枯燥乏味的感觉肯定有,然而想到父亲让自己一定要守好桥的叮嘱,这一切都不算什么了。”
陈怀华所在的工区管辖着1446座桥涵,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只是其中的一座。大桥全长1235米,枕木3627根,平均每根枕木上有10颗螺栓,总共加起来螺栓有三万多颗。陈怀华每天的工作就是顺着一边钢轨检查过去,再顺着另一边检查回来,每隔1米左右用道尺检查钢轨轨距尺寸,三万多颗螺栓,测量时需弯腰下蹲几百次……从18岁上班,到现在快50岁了,这些年来,陈怀华每天除了回家就是在大桥上。
陈怀华和工友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而是由列车运行的天窗期来决定的,冬天的严寒还能让人坚持,最难熬的是夏天。夏天最酷热的中午时分,他们需要在毫无遮挡的大桥上身着厚厚的工作服工作近3个小时,滚烫的钢梁温度能达到60℃,稍不留意就会把手灼伤。
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手段逐步替代传统的检修养护方式被应用到了大桥上,但因为大桥特殊的构造和复杂的结构,许多区域修养维护依然难度很大,一直沿用着最原始的检修方式。每天除了在大桥上巡检,他们还需要利用下弦式桥梁检查小车对桁梁底部进行检查。这个巡检车的动力纯靠人力手摇,被工人们称为“摇篮车”,他们也戏称自己为“摇篮哥”。一般检查时是六个人为一组,四人在两边摇车,两人通过手电和检查锤对梁底的梁体状态进行检查,摇一会儿累了之后再倒替换人。由于桥洞中的过桥风很大,经常吹得只有两个支点的检查小车来回摇晃,幅度可达30度,检查工作十分不易。说起“摇篮车”,陈怀华回想起当年刚在上面工作时,自己经常突然地摔倒,主要原因是黄河水流湍急,人在小车上会不由自主地往下看,有时候会感觉水在流、桥在动,使人产生强烈的眩晕感,如果一时间没有扶好,就会摔倒,当年他的手工检查锤就这样掉到过黄河里。
现在的“守桥人”也迎来了新的力量,张仁星是一名年轻的“90后”工长,也是新一代护桥人的代表,他目前是这里检查工区的工长,入路五年来,他一直努力跟着陈怀华等上一辈护桥人认真学习泺口大桥的养护检修方式,认真巡检大桥的每一处重点。当谈到工作的危险性和单调时,陈怀华和张仁星都表示:“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大桥已经和家人一样,成为了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这些人要干好的一件事,就是呵护好这座大桥,让每一辆列车每一名旅客都能踏踏实实地从这里经过”。
(本报记者 崔健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记者王原通讯员李艳报道本报济南讯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的关键。日前,...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