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手绘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湘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嘴鹭来鸥聚……青綾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这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晁补之于公元1101年写的一首词,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张耒并称“晁张”。那一年,他对官场的倾轧、宦途的浮沉感到厌倦,于是绝意于仕途,回到故乡济南,修起了归来园,过起了田园生活。此时,他写下了这首《摸鱼儿·东皋寓居》,表达他罢退后的情怀。这种“归隐思想”流露在晁补之的《鸡肋集》等许多著名诗词中。
虽然对官场感到厌倦,但晁补之却曾身居高位,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并且出身豪门世家,其先祖晁迥官至太子少傅,其父晁端友官至著作佐郎。不仅如此,晁氏子弟都普遍高智商。晁补之自幼刻苦读书,博闻强记,加之才思敏捷,所以从小就善于写文章。17岁时,晁补之随父居杭州,为钱塘的美景所陶醉,就写了一篇文章名曰《七述》。他拿着这篇文章拜见正在杭州做通判的苏轼,苏轼原本也想写这样一篇文章,但看到他写的这一篇后感叹道:“吾可以搁笔矣!”同时称誉他的文章“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于苏轼的称誉,晁补之得以文名远播,声振文坛。
被苏轼“点赞”后不久,晁补之参加了开封府和礼部的考试,均名列第一,宋神宗看了他的文章说:“这是深于经术的,可以革除现在的浮躁风气。”调他为澶州的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宋哲宗元祐初年(公元1086年),晁补之任太学正,李清臣推荐并认为他可任馆阁,皇帝召他面试,他被升为秘书省正字,又迁校书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晁补之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时还发生了件有意思的事。当时有一群强盗白天抢劫街巷,晁补之暗中记住他们的姓名,并对他们的行装都记得很清楚。一天,他设宴请客,传召贼曹官,并将捕贼的方法教给他,席间依次斟酒还没有斟完,贼曹官就已经把盗贼全部抓来了,整个府城为此撤除了警戒。
后来,晁补之连遭贬职,对官场感到厌倦,退隐还乡,便有了文章开头的千古佳句。
(济南日报记者李小梦/撰稿)本期“济南故事”小结:身出名门勤好学,才思聪敏善作词;官居高位厌官场,归家返乡隐田园。
新闻推荐
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济南市长清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多项经济指标增幅走在济南全市前列。图为济南市长清区风貌。济南市...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