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清晨,在芙蓉街关帝庙门前,市民排队领取腊八粥。 记者黄中明 摄
又是一年腊八,对年味儿的期盼正从一碗浓稠、香甜的粥蔓延开来。1月13日,农历腊月初八。一大早,千佛山上的兴国禅寺、芙蓉街上的关帝庙等地,都因这碗热气腾腾的粥,分外温暖。关于腊八粥的讨论,网上一点也不逊于施粥现场。在这个非灾非荒、不饥不寒的年代,为何我们还会为一碗热粥而热切?
拍施粥发抖音 网友一早赶车1个多小时
“没赶上喝腊八粥的,可以看我制作的‘千佛山喝腊八粥’小视频。”上午,市民殷先生在同事微信群里抛出了自己的视频作品。
殷先生每周日6点半左右,都会爬千佛山锻炼身体。“以前不知施粥这回事,今天是偶遇。”他说,早上天还没亮,冷飕飕的,可在兴国禅寺里排队领粥的人特别多,而且都很有秩序,“热乎乎的粥,一碗一碗地递出去,感觉特别温暖。”据说,天还没亮,就已有三四百人排队领粥了。
“我这些年年年腊八都来。图个啥?过了腊八就是年,祈福盼平安,家里啥事都顺顺当当、平平安安的!”62岁的邱大娘这样对殷先生说。
中午11点半,这股暖和劲儿还在持续。早上是腊八粥和馒头咸菜,中午是馒头和白菜炖大豆腐。与早上相比,来游玩的游客看起来不少,上百人是有的。有市民自己带碗来,装得满满的,即使啥都没带也没关系,现场备着碗筷呢。与早上比起来,人少了一些,现场做饭的义工说,早上熬了10大锅粥,中午熬了4大锅白菜豆腐。
兴国禅寺方丈弘庵法师说,晚上熬粥,早上施粥,现场食粥,现场氛围轻松融洽。这已经是老传统了,通过这个活动,祈福大家把这种氛围带到生活中,平安和顺。
同样早上施粥的还有芙蓉街关帝庙,不少网友喝了热粥,也不忘发个朋友圈晒一晒。一网友说,“为了去关帝庙拍个施粥的抖音,一大早就起了,又坐了1个多小时的车。”据悉,长清灵岩寺当天也施粥六七百份。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在济南有多年施粥传统的还有按察司街附近的崇明寺、南山柳埠的神通寺等。
无论形式怎么变 “团圆、温暖”是大主题
有网友分享道,“济南是个很温暖的城市,上大学时每次寒假回家都会在济南的姐姐那落脚,然后再转大巴回家。有一年回家正好是腊八节,早饭也没吃,饥肠辘辘地赶去长途客运站,客运站工作人员用塑料小碗盛了粥分给每一个人,那碗香甜的腊八粥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一直都记得。”
济南文史专家张继平说,腊八节喝腊八粥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已有千余年历史。上古时期,人们把冬季祭祀神灵、祖先称为“腊祭”,慢慢的,就成为祈求丰收和吉祥的传统民俗节日。不少百姓借喝粥祈福,是一种传统文化。他表示,传统民俗有一个特征,就是与时俱进的变异性,会跟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比如腊八蒜,早先是“蒜”字,和“算”字同音,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后来,到老百姓这里,就成了腊八蒜,腌制数天后,刚好配上大年三十的饺子,别有一番风味。很多民俗传统也都是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演变的,但总的来说,中国民俗传统离不开“团圆”这个大主题,无论是八月十五、元宵节还是春节、重阳节等,都有浓厚的“团圆、温暖”意味。就像现在,大家并非仅仅为了一碗腊八粥,更多是亲人团聚、共话家常、平安吉祥的期盼,是对生活的敬畏,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这是不变的。其实现在还有一些地方,在腊八节当天,是讲究送腊八粥给左邻右舍的,上午之前送出去,送得越多,福分越多,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互助的体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王亚妹)
新闻推荐
本报1月13日讯(记者钱堃)记者今天获悉,中国园艺学会草莓分会日前授权济南市今年底在历城区举办第18届中国(山东·济南)草...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