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8年12月29日无人机拍摄的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创新谷站。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历经3年多的建设,中国东部城市“泉城”济南的首条地铁在2019年首日开通试运行,千年古城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从1988年济南首次提出修建轨道交通,到如今首条地铁开通,81岁的济南市水文地质专家赵延铸是见证者之一。
提起济南泉群分布、泉水成因,赵延铸如数家珍:东部有百脉泉泉群,西部有洪范池泉群,南部有袈裟泉泉群,城中心更是有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大小泉水800多处,城市泉水数量之多、喷涌之盛不仅冠甲中国,也是世界罕见。”他说,泉水成就了济南最亮丽的名片,但也为地铁的修建设置了障碍。
地铁1号线开通前,济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没有地铁的省会城市。山东大学教授、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利平说,实际上济南经济发展条件早已满足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要求,过去30年间也多次尝试推进地铁建设。但泉水一直是地铁发展的困扰,济南轨道交通筹建部门历史上就曾两次被撤销。
工作人员1日在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创新谷站引导乘客。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赵延铸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次。2002年济南市邀请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专题研讨地铁建设与地下水保护,得出结论“应当慎重研究”“充分论证和规划”,加之趵突泉当时停喷900多天,济南市轨道交通筹建处随后被撤销。
“为保护清泉长流,济南多次放缓了发展轨道交通的脚步。”李利平说,安全穿越“毛细血管”密布的泉脉修建地铁,并且不破坏地下水文环境,技术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赵延铸和李利平都认为,只要能绕开泉水敏感区、避让泉水主要通道、保护好泉水补给区与涵养区,同时技术条件能支持安全施工,保泉水与建地铁是可以兼得的。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第一项目管理中心主任路林海说,1号线选址正处于济南西部泉水补给区,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完全避开了趵突泉、大明湖等泉水敏感区,可为将来建设更复杂的地铁线路积累技术经验。
“如果为建1号线而大量排出地下水,会给主要泉群带来不利影响。”路林海说,地铁施工非常“怕水”,但仍然要“保水”。
这是2018年12月29日无人机拍摄的车辆通过济南轨道交通1号线创新谷站。 新华社记者 朱峥 摄
为此,施工过程中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中铁十局等单位发明了“基坑降水回灌一体化平台及设备”,既实现地下施工和回灌地下水同步进行,还能保证水质不受污染,总体回灌率达80%以上、共回灌约1500万立方米,大约相当于13个大明湖的水量。
在1号线济南西站,中铁十局1号线项目部工程部长卫长林告诉记者,四周设有监测井,可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长期监测显示,整个施工过程中,1号线沿线地下水位与周边地区保持一致,也与开工初期水位基本一致,说明地铁建设基本没有对泉水造成影响。
路林海说,无论是已开通的1号线,还是正在建设中的2号线和3号线,泉城地铁建设始终保持对泉水生态环境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工匠精神,“地铁可以与泉水和谐共生。”
“经过30年漫长等待,泉城首条地铁终于通车。”身处北京的赵延铸说,1号线途径济南国际园林花卉博览园等景区,“待到春暖花开时,我要回去乘坐这列开往春天的地铁。”
(原标题:地铁穿过中国泉水最丰富城市)
新闻推荐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重视度的提高,睡眠质量也逐步被广大居民所看重,大家已形成共识——不论家庭装修成何种风格,舒适的...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