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随着芙蓉街提升改造工程的进行,新发现的古代明沟暗渠引起众多读者的兴趣。继有专家认为18日在芙蓉街北段、府学文庙西侧围墙边发现的通往芙蓉街方向的无水暗渠疑似梯云溪后,济南文史专家侯林20日告诉记者,根据该暗渠的走向和文献记载,这段暗渠应该是梯云溪;而且,很多人也许不知,梯云溪应该本就有两支,新发现的这段应该是梯云溪的西支。
开凿比万历庚子年至少早65年
如今很多资料说,梯云溪开凿于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但侯林表示,1600年其实是其被命名的时间,而它的存在至少还要再早65年。
侯林说,梯云溪是芙蓉街上一条古老的溪流,“它古老到什么程度呢?它的出现比芙蓉街成街(冠以芙蓉街街名)还要早得多。芙蓉街成街在清康熙中后期,而这条溪流却早在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就出现了。”
因为,在那一年,时任山东巡抚的蔡经写有一首诗,题目便是《济南学宫引芙蓉泉环注泮沼》,这条从芙蓉泉引出的溪流就是梯云溪。不过,当时的梯云溪有其实而无其名,它的命名是在其后的65年,即万历庚子年(1600年)。据明叶承宗《历城县志卷七·学校》载:“万历庚子,沈太守烝修引芙蓉泉水入外泮池,名其水道曰梯云溪。”
北为府学,西为贡院,这条美丽的泉水河不仅晶莹清亮,美不胜收,它与众不同的更是蕴含着郁然的文气。因而,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山东巡抚夏玉在此修建了一座桥和一座坊,桥名“青云”,坊名“腾蛟起凤”。到了康熙四十二年,山东布政使黄元骥又重修了桥与坊,这显然是为激励来济应考的学子刻苦攻读,以求飞黄腾达。后来,人们把附近的泉命名为腾蛟泉;而桥,则命名为起凤桥。如今,坊已废毁,石桥犹存。
流淌二百年,明渠变暗沟
那么,梯云溪究竟是在何时由明趋暗、由溪河变为暗沟的呢?侯林说,据乾隆《历城县志》记载:“梯云溪,在府学前”,乾隆《历城县志·山水考四》记载:“兴文桥,在府学前,芙蓉泉水经其下,入泮池”。可见,在乾隆《历城县志》成书的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梯云溪尚存在于蓝天白云、丽日芳树间。而且溪上还有一桥,名兴文桥。
但到了清道光年间,它便被掩于地下变成地沟了。何以见得?据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历城水》载:道光十六年,芙蓉泉水便成了“由地沟北流至府学前”的暗沟。
由此可知,这条亮晶晶、光闪闪的梯云溪在阳光之下,美丽地流淌了大约二百余年之后,于乾隆后期或嘉庆年间被掩为暗沟。
梯云溪其实分两支,西支鲜为人知
关于梯云溪的溪河走向,侯林还在道光《济南府志》发现了最为可靠的第一手记载。这是当年曾经在芙蓉街“尽发地沟”以“清淤”的济南知府王镇留下的记载。据道光《济南府志卷六·历城水》“濯缨湖条”王镇按:“芙蓉泉……由地沟北流至府学前,一支入泮池,东流为玉带河,又北流至鹊华桥,入大明湖;一支西流,由地沟穿贡院内华笔池,又西通布政使司仪门内凤翥池,西北出署,入大明湖”。
王镇特别指出:“芙蓉泉西流之地沟水道,向无人知道,道光十六年,镇在济南府任内,挑挖护城河后,复疏浚城内各泉,尽发地沟,而去其淤,始备悉其原委。”
侯林表示,这段弥足珍贵的记载告诉我们,梯云溪其实是分为两支的,而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一支为入泮池东北流,入百花洲、大明湖者,这是人们所了解的。另一支西流穿贡院、入布政使司、西北出署入大明湖者,却无人知晓。而事实上,东西两支俱为梯云溪,“如今芙蓉街整治提升工程中,在文庙西侧围墙边发现一条水渠,实与王镇所记相合,此水渠当为梯云溪之西支。” (记者钱欢青)
新闻推荐
“学生的教育不能重来,我们等不起!”全市教育系统主动担当作为,办好均衡而有特色、公平而有质量的济南教育
本报12月20日讯(记者史春勇)“学生的教育不能重来,我们等不起,所以许多工作必须职责前移、规划前移,既满足学生当下的...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