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征
几位老人闲谈,谈论的话题是:以前漫山遍野的蚂蚱、蝈蝈、知了猴、蜻蜓、萤火虫、蝎子、土元等等小生灵,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
是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过去那些满地蹦跶、随处爬行的小生灵,真的很难见到了。
少儿时代,被生活所逼,经常与小伙伴们到荒野拾柴。我们一边拾柴,一边逮蚂蚱。蚂蚱主要有两种:油蚂蚱、“烧马夹”(一种比油蚂蚱细长的蚂蚱)。油蚂蚱体型较大,身体直径两厘米左右,半拃来长,浑身绿油油的,肉质较多且充满油性。“烧马夹”比较细长,直径一厘米左右,身长接近一拃。我们将油蚂蚱与“烧马夹”,用带穗的草茎,从脖颈处穿起来,穿成长长的一串,带回家中,放到火上烧烧,就是一顿解馋的佳肴。倘若家庭条件好,用盐水浸泡,再用豆油或花生油烹炸一番,绝对是上等美味。
秋后的山坡地里,蚂蚱到处蹦跶,有时候用耙子搂柴草,耙子上就粘着几个肥肥的蚂蚱,也有时候,撅着草筐回家,草筐的提手上就趴着一个大大的油蚂蚱。蚂蚱成为我们解馋的首选昆虫。每当筐里装满柴草,准备回家的时候,伙伴们就比一比,看看谁逮的蚂蚱最多,谁逮的蚂蚱最大。
不过,近些年,已经很少见到蚂蚱了。笔者有时候也上坡下地,可是难寻蚂蚱芳踪。“烧马夹”偶尔可以见到,油蚂蚱却很难见到了。即使碰见蚂蚱,身材也瘦小了很多,甚至弱不禁风。记得去年秋天,与好友去荒野闲游,终于见到一个瘦小的油蚂蚱,我俩像遇到宝贝一般,观察这位“蚂蚱先生”良久,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过去还有一种常见的昆虫,故乡人称为“水牛儿”。这种小生灵,身体直径一厘米左右,身长四五厘米,浑身漆黑,头部最前端有一对锐利、坚硬的剪刀,是其防身利器。初秋小雨后,“水牛儿”纷纷而出,地垄上、路边的草丛中,都能见到它们匆匆疾行的身影。捉几只“水牛儿”回家,略一清洗,撒上盐粒,用油一煎,又香又脆,满口留香。
如今,“水牛儿”这昆虫,基本上绝迹了。其他如知了猴、蜻蜓、萤火虫、蝈蝈、打灯婆、蚯蚓、蜈蚣等等昆虫,数量也在减少。往年,知了猴竞相上树、蝈蝈草丛中群鸣、蜻蜓池塘边乱飞、萤火虫在夜色中狂舞的情景已经成为历史。
这些小生灵的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它们的生存环境已严重恶化,逼迫它们走向死亡。如今,农民喜欢在庄稼地、果树地里施各种化肥,喷各种农药,尤其是百草枯这样的灭草剂,杀伤力极强,不只是戕害昆虫的身体,还会侵害它们留在土壤里的虫卵。二是为了自身利益,人类滥杀滥捕,从而导致小生灵走向消亡。知了猴可以食用,且饭店里收购的价格不低,于是一些人每年夏夜都要外出搜寻捕捉,伴随而来的,便是知了猴逐年减少。而蝎子、土元之类,都是价格不菲的药材,人们更是年年逮,岁岁捉,只要腰包丰满,不怕赶尽杀绝。
实际上,仔细想想,不只是陆地上的各种昆虫,乡村河流里的鱼、鳖、虾、蟹、泥鳅等等小生灵,也已经显出逐渐消亡的颓势。记得过去到河里游泳,小鱼咬脚趾、虾米眼前飞、泥鳅手中窜,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现在到河里看看,这些小生灵已经不多了。其原因当然与河水污染、环境污染有关。
小生灵们的消失,不只是它们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人类与这些小生灵都生存于天地之间,同呼吸共患难,而导致这些小生灵消失的因素,肯定也会祸及人类本身。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等因素,已经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癌症病人逐年增多,就是大自然发出的警钟。而各种小生灵的灭亡,实际上也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警告。
(作者为济南市长清第五初级中学教师)
新闻推荐
12月17日,济南市新能源网约车运营启动仪式举行,即日起,济南市第一批持有合规合法证照的新能源网约车将进入为期1...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