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以及身边所用的物品,比如手机,比如随身听、MP3等等,无论从哪个方面回看,都是一部有关年代记忆的“微历史”。记者林雯雯
微历史之穿在身上
1978年之前,人们的着装还千篇一律,或黑,或灰,或蓝,颜色单一款式单调,“个性”这个词儿似乎还未睡醒。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人们沉睡已久的多元审美也随之被唤醒。
翻一翻家里的旧相册,照片中的人们着装颜色单一,“那时候,一年四季都是旧衣服,由于物资紧缺,很多家庭只在逢年过节才舍得去店里扯几块布做新衣裳。经常都是,家里好几个孩子,一件衣服做大点,然后,几个孩子轮流穿,中间还缝缝补补的,有的穿就不错了。”回忆起40年前的情景,家住济南今年63岁的李女士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过年都不一定能穿上新衣服,所以衣服款式也少,就更别谈时尚了。”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化纤工业体系逐渐完善。大家的穿着才随之升级换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面料,千篇一律的单调棉布失宠,被称为“的确良”的涤纶面料成为紧俏货。“这种面料虽然不吸汗、不透气,但挺括滑爽、易洗快干。”做过布料生意,今年60多岁家住潍坊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一件“的确良”衬衫、一条“的确良”碎花裙都是那个时期年轻男女炫耀的资本。
从那之后,衣服的变迁开始进入大撒把时期,“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大街小巷里,追赶时髦的身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花裙子、蝙蝠衫、喇叭裤、一步裙等“奇装异服”仿佛在一夜之间颠覆了大家的审美。
如今,人们审美品位不断提高,穿衣不仅注重实用性,更注重颜色、款式和时尚性。40年,从服装款式到购衣方式,变化之大也让人惊叹。新华社《“穿”越时空,芳华绽放》一文中提到:如今,网上服装城、AR试衣间、智能穿搭软件等新业态纷纷涌现,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量体裁衣”。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单调沉闷到丰富多彩。衣服款式、颜色及数量对大家来说早已不是问题,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为什么年年买衣服,却年年没有衣服穿?”“因为一年比一年有气质,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你。”的段子。
可以说,服装承载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记忆,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微历史。
微历史之食之有味
有一句话叫“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如今的美食,带给人们的已不止于味觉享受,它更是一场视觉盛宴,它带给人们生活中最美好的样子。周星驰在电影《食神》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是这么说的,“根本就没有什么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
是的。《改革开放40年,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美食》一文中提到,自古以来,“吃”都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民以食为天。从小的方面来看,一日三餐可以体现这家人的生活水平。从大的方面来看,所吃东西的变化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印象,多数人都会想到各种“票”,在那个食物匮乏单调的年代,“填饱肚子”一度是首要问题,而各种票证是取得食物和各种生活用品的通行证。因为物资短缺,很多人都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才能凭票购买一些平时吃不上的美食与零食,当然,分量都不多。日常饭桌上自然没有糕点,也没有糖果和干果,水果也是稀罕物。土豆、地瓜、大白菜、萝卜等几样数得出来的蔬菜是最常见的。至于荤腥,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生产队杀猪宰羊才可以分到一点点。
现在随处就可以买到各种零食,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奢侈品”。那时候零食并不是被摆在小杂货店内售卖,而是中年男子挑着一个小货郎担在学校门口摆摊,像无花果、梅姜、猪油膏等都会被摆在里面。到了七十年代,有了冰峰、雪人雪糕,八九十年代,有了小浣熊干脆面,让无数小孩痴迷的卜卜星。
至改革开放之初,零食市场才出现了合资食品,跳跳糖、旺仔QQ糖、薯片等这些零食开始在超市和小卖铺成为常见零食,大家的生活也从“填饱肚子”到了“过好日子”。食材变得多样又方便购买,人们又把“过好日子”再次提升品质,“吃好,吃健康”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风水轮流转,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微历史之安居乐业
近日,新京报发文《改革开放40年住房由“蜗居”走向“适居”》。40年,借着改革的东风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巨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中国居民已基本告别“蜗居”时代,进入“适居”时代。从筒子楼、石库门到家属院、住宅区,从福利分房时代进入市场经济的商品房时代,中国住房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有3.6平方米,而4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高达40.8平方米。
住房问题解决了,安居则成为下一步的重中之重。新华社《一家三代农民的“幸福观”变迁》中用一家三代的创业故事让人看到了社会发展中不同阶段的“幸福观”。
文中提到,53岁的赵国强是村里的果树种植大户,在几年前,父亲赵双喜想都不敢想,儿子从地里淘出了“金子”。
赵国强成长在河北省南和县和阳镇西内村的一户传统农家。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座冀南小县。
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赵家分到了18亩地。虽然地多了,但耕种却成了问题。赵双喜决定买拖拉机,有了拖拉机,赵家如虎添翼。那一年,赵双喜不仅种自家的田,还帮着乡亲们种。
头脑灵活、又有祖传厨师手艺的赵国强,不像父辈那样围着土地转,而是开起了饭店、办起了加油站,日子过得很滋润。2006年8月份,赵国强因胃部肿瘤做了手术。在北京住院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健康养生、有机食品这些新鲜事。回来后,自家的加上租邻居家的,一共50亩地全种了有机蔬菜。2012年春天,邢台市委统战部组织考察台湾现代农业,赵国强有幸入选。台湾之行,让赵国强大开眼界。2012年底,他承包村里200亩流转土地,办起了南和县首个家庭农场,种上了果树和有机蔬菜,养起了生态鸡、鸭、猪。赵国强说,现在吃出健康才是幸福。除了种好地,他还注册成立了河北森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同时还注册了木火通明农产品商标。(下转A11)
新闻推荐
□记者田可新通讯员乔琳报道本报济南讯12月20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赫哲族鱼皮衣及鱼皮配饰》全国巡...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