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玉芳)最近,又到了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聘的关键时期。一些不法培训机构利用学生找工作的不安心理,设下骗局,使学生在不清楚合同内容的情况下卷入“培训贷”的层层陷阱,一些大学生还没入职便背上高额贷款。省教育厅近日发布风险预警,提醒找工作的大学生,严防“培训贷”。
据媒体报道,11月18日,济南某高校大四学生小陈向记者反映,他就读于济南某高校,想在毕业前找到一份工作。 10月16日,他在网上发布求职信息后,当天下午就有济南兴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与他取得联系。当时,公司声称他们各项福利都不错,要求小陈尽快到公司面试,小陈逐渐动了心。却不料,入职后,该公司以小陈没有工作经验为由,动员他先进行岗前培训,并交19800元培训费。公司给小陈在网上办理了分期贷款2万元,公司可以偿还前6期贷款,待小陈参加工作后再偿还剩余贷款。但小陈的培训课上了不到一周,小陈他们突然被告知,公司出事了,资金链断裂,学习没办法进行了,贷款也还不上。小陈才知道,还有80多人都和他一样,各自背着15000—20000多元不等的网络分期贷款。目前,小陈和同学已报警,正在等待处理。
前不久,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也曾发出第6号预警,详细提醒了“培训贷”的套路:
一些无良的培训机构会在网络上发布所谓的“招聘信息”、关于职场培训的“XX计划”等,其实只是以此为幌子吸引求职者,并约其到指定公司“面试”,面试后就要求求职者贷款培训。大学生来到这些指定公司后,就会有相关的人员对其进行洗脑。一般会反复强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要求他们掌握一门技术。有的机构还承诺培训后一定能找到工作,月薪几千至上万。一些大学生很容易被成功洗脑。洗脑后,相关人员会步步紧逼,让求职者稀里糊涂签署贷款合同。一般贷款都是二十几期,利率高达1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而那些专门骗贷的培训机构不会真心向求职者传授知识,大多是敷衍了事,讲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理论。如果求职者中途不想参加培训了,则被要求偿还所有贷款或赔付一定的违约金。
教育部门提醒,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贷款骗局层出不穷。教育部等部门去年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公安机关也始终保持对“校园贷”的高压严打态势。经过系列整治,“校园贷”得到遏制,但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穿马甲,利用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玩转出“培训贷”、“创业贷”等新型贷款。针对这种形势,广大学生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甄别,防止误入圈套。
如何预防“培训贷”骗局?省教育部门提醒大学生,想要高薪职业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高薪并非通过几次简单的培训就能实现,工作经验的积累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确实需要报名培训,也要仔细考察课程。对于价格昂贵的培训课程,尽量谨慎报名。为了参加一些实用性不强的课程而贷款,则完全不可取。大学生们更不要被培训机构的人员所诱导,如果已经申请贷款,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去参加课程,却被贷款机构要求赔付巨额违约金,要第一时间报警,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新闻推荐
对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说“NO”今年全市已查处相关违法行为11万起
本报11月29日讯(记者杨晨通讯员任家伟魏纪良)行人乱穿马路、闯红灯,非机动车逆行、闯红灯……11月29日,济南交警在历下...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