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18日,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济南举行。588名代表着我国智能制造行业最高水准的选手齐聚这里,展开巅峰较量。
当前,智能制造正成为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方向。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不少一线的技术工人担心,“机器换人”会影响他们的“饭碗”。
然而,在这次大赛中采访有关专家、企业负责人和技工院校负责人时,记者发现,他们不仅肯定“人”在智能制造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断强调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
技能赛场:拼的是“智造”能力
走进比赛场馆,一个即时呈现各参赛小组操作进度的大屏幕映入眼帘。通过这套智能可视化系统,加工中心、机床、机器人等设备的加工状态和数据清晰可见。
在比赛现场,各支队伍沉着应战。每支队伍有3名选手。他们既有分工又协同合作,认真分析切削加工智能制造单元中的安装与调试、生产与管控。
而选手操作的这套实训系统,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工业机器人、立体仓库等设备。大赛专家组组长黄麟向记者介绍,整个生产过程从取料、送料,到加工、检测等工序都是智能控制并有数据信息跟踪,充分展现了智能制造的技术发展趋势。
“这套设备相当于智能制造工厂的模拟车间,它搭建了无人工厂的雏形。”黄麟说,大赛主要考核选手智能制造技术的集成创新能力,竞赛内容体现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数控设备装调与维护技术、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的核心能力考核。
各组参赛时,3名选手最好的专业搭配是数控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和工业自动化专业。为大赛提供技术支持的山东栋梁科技设备公司总工程师王亮亮向记者介绍,这3名选手既要懂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管理职能,会数控编程、机器人编程、PLC编程,同时还要能通过生产制造执行系统,将PLC、数控、机床串成一个网络。
“这是一个复杂、综合、可延展性的平台。选手们要有跨学科的技术知识来操控设备,这也就要求他们将自己‘武装’成复合型人才才能胜任。”黄麟说。
据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赛由理论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组成,分职工组、教师组和学生组三个组别,获得职工组和教师组一等奖的选手将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熟练掌握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推动产业智能转型的各类人才,是竞争的核心要素和支撑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教育培训部主任陈晓明表示,举办这次比赛是联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也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一个平台。
市场需求:岗位需求不减反增,但技能要求不断提升
“制造业转型,归根到底还是要人的‘升级’。”采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表现出对有跨学科知识、了解多项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
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推进,一些制造企业通过引进先进设备,保证了生产效率,也减少了人工成本。
济南第二机床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赵明纪举例,如今1台数控车床的加工效率是此前普通车床的6倍,且1名技术工人常常能操控3~4台数控车床。近几年来,通过引进新设备,车间里的技术工人数量已从2800余名减至2200多名。
与赵明纪所述情况相似,中国重汽汽车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开始,在产销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其用工规模却保持相对稳定。
效率的提升得益于设备的更迭。而这也对工人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是流水线上只会单一技能的劳动者,而是得“变身”为负责自动化设备装配、操控、调试、维修保养的人员。
车间来了智能设备后,不少工人担心工作会被取代。而在调研了上百家企业后,黄麟发现,在制造业经受从量变到质变的智能化冲击时,不少新岗位应运而生。
“当初电商出现时,大家担心会冲击传统的商业模式,但它为很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黄麟说,一些重复且简单的任务虽由机器人完成,但智能设备的系统维护、工艺调整及系统集成、软件管控等岗位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和黄麟的看法一致,王亮亮也认为,新技术发展后,行业不断细分扩增,未来的人才需求总量将逐步增加。
“之前很多技术工人从事普通车工、普通铣工。但引进数控机床后,相关工种调整很大,出现了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五轴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维修工、数控编程员等工种。”王亮亮说,实现智能制造后,对人的需求不减反增,“但增加的都是有技能要求的岗位。”
技工教育:要储备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可见,“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并不在就业总量的增减,而是更多地体现在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所造成的结构性失衡。而这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瓶颈。
“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身兼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的黄麟说,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学校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培养,“智能制造需要复合型技能人才,这就要求技工院校的老师首先得是复合型人才。”
在这次大赛中,教师组的参赛人数最多。不少学校意识到要通过培训教师,进而更好地推动智能制造理念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如今,智能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已举办两届。这两届大赛都被定义为智能制造的“科普赛”。陈晓明认为,大赛的举办引领了技工教育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沿的、贴近企业需求的教学资源。
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目前设备维修保养工和操作工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去年第一届比赛结束后,王亮亮觉察到已有10余所院校将电气类和机械类进行了专业合并,甚至成立了智能制造学院。但他话锋一转,“由于时间太短,只是‘肉’上合了,‘灵魂’还是分离的。”
“还是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智能制造提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储备。”王亮亮比喻道,“要培养‘冰淇淋’,而不是‘三明治’。虽然都是几种东西拼起来的,但冰淇淋是融在一起的。要训练学生技术知识应用、技术创新和技能的复合运用能力。”
新闻推荐
在“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党群关系理论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集中研讨。来自...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