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婷 刘慧敏
清代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数千年的瓷器烧造经验的积累,使这一时期的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也极为昌盛兴隆。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加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非凡,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开启了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济南考古馆就收藏有一对清乾隆黄地粉彩花卉纹瓷盘,这对瓷盘制作精良,黄地粉彩尤为出众。
2008年,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恒隆广场项目的建设,对卫巷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包括北宋窖藏金银器、明代石弹和众多瓷器等,现均展陈于济南考古馆。而出土瓷器中最精美的当属这两件黄地粉彩瓷盘。虽然已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但岁月的沧桑难掩其夺目的光辉。
由于济南地下水位较高,经长时间潮湿土壤侵蚀,瓷盘出土时釉色已部分失亮,但整体面貌仍清晰可见。瓷盘口径均约20.2厘米、底径12.2厘米、高3.3厘米。其内壁以黄釉为地,在地上作细密的“轧道”工艺,再以粉、绿、蓝等色彩绘成牡丹蝴蝶图:在青翠的绿叶映衬下绽放着牡丹花若干,娇艳欲滴,彩蝶飞舞其中,显出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之感。口沿描金一周,具有浓浓的富贵之气。瓷盘外壁与圈足内均为白釉,盘底六字三行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识,当属乾隆官窑粉彩瓷器中的精品。
“大清乾隆年制”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之一。中国古代避帝王名讳的习惯由来已久,由于“黄”与“皇”谐音,“黄”逐渐演变成一种神圣的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清代对黄釉瓷的管理更为严格,作为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主要提供给宫廷使用,是皇家日常生活的膳食用具、宫廷祭祀礼器和陈设用具等。在卫巷遗址出土的这两件瓷盘制作精湛,绘工细腻,推测可能为宫廷陈设用具。
接下来说一下轧道工艺。乾隆时期国力达到顶峰,统治阶级喜欢物质享受,各种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陶瓷装饰技法应运而生,轧道工艺就是在日益崇奢的满清贵族审美需求的推动下而兴起的。轧道工艺
又称“雕地”,就是用极细的工具在粉彩瓷盘上轧出各种绵延不断的纹饰。在清宫内务府档案中,轧道瓷器有一个更为富贵喜庆的称呼,叫做“锦上添花”。乾隆朝是轧道工艺流行和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后各朝瓷器上虽然也有采用轧道工艺,但水平却每况愈下,难与乾隆轧道粉彩瓷媲美。据说轧道工艺从道光之后就失传了。
什么是粉彩呢?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影响创制的釉上彩新品种。康熙晚期已经出现,至雍正朝,粉彩盛行。其特点是彩绘人物衣服或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色中有的用芸香油调和施彩;其焙烧温度比五彩略低,约在750℃彩烧即可烧成,其色彩较五彩丰富、比五彩软,又称为“软彩”。乾隆时期的粉彩不及雍正,但仍大量精工制作各种粉彩器,增添了许多锦地、蓝地、黄地开光粉彩工艺品等。这一时期的粉彩逐渐趋于繁缛,多使用洋彩的进口料,故乾隆时又有“洋彩”之称。
这两件瓷盘把粉彩和轧道的工艺有机结合起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彩绘牡丹生动形象,色度饱满,艳而不俗;轧道技法繁复细密、精细规矩;盘中施黄釉,釉面匀净,釉色恬淡。这两件瓷盘制作精美、工艺超群,让人赞叹不已,具有乾隆盛世气息,在济南地区非常少见,堪称陶瓷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个古老的物件,见证的是一个社会群体,一个逝去的时代。透过这两件瓷盘,我们看到的是怎样的一番济南景象呢?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国力昌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稳定富足。表现在瓷器上,则是富丽、繁缛的装饰风格大行其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盘中彩绘牡丹花枝,喻富贵吉祥、雍容大度。这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追求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来,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精湛的粉
彩烧造技艺,则体现了古代窑工利用勤劳的双手、精湛的技艺,将土与火的这门艺术一次次推向历史的高潮。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济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了解济南的历史使我们更加热爱济南,在济南考古馆展出的850余件文物与济南文明同呼吸,见证了济南几千年来的发展,快来这里一探究竟吧!
新闻推荐
本报夕阳红泰国游定制团第二团开始报名仅需2980元/人,时报记者全程跟团,报名即赠送2019年全年《济南时报》一份
骑着大象走在丛林里欣赏美丽的热带风光,在伟美的大皇宫前看天上热气球飘过,享受泰式古法按摩,乘船游海的同时与人妖乐队...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