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的发言切中了曲艺工作的要害。“门道也好,窍门也好,都有,但最主要的还是有真本事……”8月24日,在中国文联“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济南站活动中,中国曲协主席姜昆的一席话,切中了曲艺工作的要害,他还对山东曲艺小剧场如何发展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老百姓对艺术的需求很迫切,小剧场要发展,需先找准了定位。
本报记者师文静
按照老一辈的样子
行走在艺术道路上
姜昆的宣讲题目是《你离人民有多近,人民和你就有多亲》,他讲述了自己从一个热爱艺术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相声表演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姜昆说自己还是年轻小伙子时,在北大荒一呆就是8年,零下40摄氏度的暴风雪中、农场冰冻的土地上,他既劳动又进行业余文艺汇演,条件苦、受了很多磨难,但黑土地给他的是一生受益的磨砺、锻炼和鼓舞,也让他深深地爱上了文艺事业。
1977年,相声大家侯宝林亲自到了冰天雪地的大东北接“相声接班人”姜昆回北京,26岁的他从此踏入了专业门槛,成为一名相声演员。谈及此后的经历,姜昆多次提到侯宝林以及恩师马季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教导。他说,“回到北京,整个文化艺术界活跃起来,相声的春天来了。老艺术家们在舞台上表现出的对人民的情感、对待艺术的真挚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教育了我。”姜昆说,恩师马季教给他的第一件事儿,不是怎么说相声,而是怎么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学习,去创作。“马季老师说,人民群众什么时候不欢迎你了,那你的艺术生命就到头了。我自己也是按照老一代的样子走在艺术的道路上,只要我能‘蹦跶’一天,就会演出一天。”
姜昆说,在喧嚣的社会中,年轻人都在想怎样才能做有名气的演员,或者是明星,但相声大师侯宝林临终时曾经说过,“观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从此观众是“衣食父母”在业内深入人心。“称观众是‘衣食父母\’是对观众的尊重。艺术家们应该有本事,但除了本事,还得有人品,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人民。现在侯宝林、马季、李文华等相声表演艺术家都离开我们了,但是他们的艺术一天都没有离去。”
没有传统艺术的根
再创新也没人看
姜昆非常关心相声小茶舍、小剧场的发展,他对济南晨光茶社、东荷西柳曲艺社等民间曲艺力量非常关注。姜昆说,中国曲协有全国小剧场联盟,大约230家小剧场聚在一起共同探索如何发展,济南的小剧场也要争取成为会员。
姜昆称,小型演艺场所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地方政策。北京对相声演出非常支持,给予减免场地租金、针对性拨款等政策扶持,后来也出现了嘻哈包袱铺、德云社等营业性相声演出机构,并逐渐发展壮大。“各地相声小剧场的发展,第一步是要确定运营方式,是公益性的、非盈利的,还是企业性质、私营的,是什么性质,找什么方面的经验去借鉴。但是,小剧场的发展,地方政策才是最大的支持。”
谈及当下传统曲艺校园热,姜昆表示,现在大学生相声队伍在增大,很多新的理念冲击着相声。“山东是曲艺大省,需要思考怎么让大学生相声表演群体发展起来,这个群体不断出新人,指不定谁就冒出尖儿了。”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传统曲艺怎么更好地传承下去呢?姜昆举了山东琴书表演家刘士福的例子。他说,刘士福的《苦乐娘亲》《会亲家》等作品,很多传统曲艺形式都在表演、借鉴,为什么呢?“因为他每次一张嘴,观众都乐了,这些作品第一句就有‘好\’。他学到了艺术的根底。”
姜昆说,很多年轻演员没有学到传统艺术的根底,表演出来的东西即便再创新,也没人看,百姓不爱听,而刘士福等艺术家的作品,他们什么时候唱出来大家都爱,作品照样在互联网上传播、流行。“互联网是传统艺术发展经营自己的一个好平台,相声演员最应该琢磨的是作品,相声怎么演。一定是与观众面对面、心贴心。”姜昆称,相声一定要逗大家高兴起来才行,而且还要有思想性,这就是艺术的最高追求。“门道也好,窍门也好,都有,但最主要的还是有真本事。”
新闻推荐
2018年8月25日、26日,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即将上演经典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作为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中国首部创意...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