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珍为当事人释疑解惑。
今年,是崔海珍进入法院工作的第17个年头。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后,21岁的崔海珍进入天桥区法院,从一名初入法庭的书记员到如今颇有名气的资深法官,手握法槌的17年,她从未停止对法治梦想的追逐。
她的同事评价她“工作能力很强”,两三句话就能平复当事人的情绪;有的评价她“很有温度”,对同事的关心总是无微不至……
在对案件事实的追溯判断中,在对复杂案情的敏锐洞察中,在对纠纷争执的诉前疏解中,崔海珍始终沉浸在法律的天地里,专注前行,清澹从容。
让窗口服务优质贴心
2013年初,崔海珍从民庭调到立案庭,她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立案法官接待群众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法院整体形象和群众口碑。这是外界了解法院工作的第一扇‘窗口\’。”崔海珍告诉记者,立案庭的法官虽然不用开庭审案,不用外出勘验,但工作职责非常重要。随着立案登记制的推行,立案庭也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群众因矛盾纠纷不可调和才诉诸法院,难免会有情绪。“遇到情绪激烈的,不要急于回复;先等当事人说完了,气消了,再走程序。”崔海珍经常这样叮嘱立案窗口的法官。
细致的崔海珍发现有些群众因为第一次来,对法院的立案流程不明白,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她针对老百姓反映较为集中的继承、交通事故、离婚、赡养领域,专门设计制作了诉讼指南、便民箱等便民诉讼材料,载明立案流程、证据材料准备等信息。此外,对于那些不便请律师的老百姓,崔海珍还打印了起诉状模板。群众只需将个人信息、诉请事项进行“填空”,即可形成一份标准的诉状。这些便民诉讼材料深受当事人的欢迎和认可。
为了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崔海珍还为庭室“量身制定”了服务标准和细则,定期组织立案庭同志培训学习,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我们要让诉讼窗口服务更优质、更贴心,让前来诉讼的群众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崔海珍说。
远程视频化解矛盾
在收案数量多、办案压力大的背景下,济南中院在全市法院推动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争取一部分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
崔海珍来到立案庭后,在诉前调解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创新:从“少跑腿”到“零跑腿”“一次办成”,再到“你不用跑我来跑”,所有的创新与尝试,都源于法官们朴素而温暖的“初心”。
辖区一些村庄地处偏远,有些老年人想单独来法院很不方便。为了方便这部分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天桥区法院创新性实施“远程视频调解系统”项目建设。崔海珍充分发挥远程视频系统的答疑和调解功能,实现了法院与偏远社区、村庄的有效对接。法官通过定期连线群众,与老百姓视频对话;老百姓不用出村就可以聆听到法官的专业解答,而且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就地化解矛盾纠纷。该调解模式自创立以来已成功调解了数百起纠纷,2013年入选我国十大便民服务案例。
全力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刘芸是崔海珍诉前调解团队的一名法官助理,擅长调解。前两天,她刚跟崔海珍调解了一起前来起诉房产继承纠纷的案件。
来寻求帮助的是一对老夫妻,他们共育有3名子女,大女儿平时对老人非常孝顺,两位老人都想把名下唯一的房产留给大女儿,可两个儿子坚决不同意。崔海珍认为这是一起家事矛盾,如果进入诉讼程序,很可能“赢了官司却输了亲情”。崔海珍决定与刘芸一起对这起纠纷进行调解。最后,两个儿子不仅尊重了父母的意愿,主动放弃继承房产,还表示要向大姐看齐,多孝顺二老,让老人安享晚年。
还有一起案件的调解,让崔海珍印象深刻。案件的3名原告平均年龄高达85岁,因为一起房屋买卖纠纷要将开发商告上法庭。崔海珍了解基本情况后,引导双方当事人通过“远程视频调解系统”进行诉前调解解决矛盾。在崔海珍的主持下,3名原告与开发商就赔偿事宜达成了协议。案件顺利调解后,根据流程还需要当事人在笔录材料上签字。考虑到老人年迈,情况特殊,崔海珍联系了人民调解员和法官助理前往这3位当事人家中,完成了最后程序。崔海珍及其团队以细心、贴心、真诚的服务赢得了老人的称赞。
工作之余,崔海珍坚持不懈抓学习,不仅顺利考取了山东大学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而且撰写了多篇法学论文,入选市法院参阅案例,荣获省法院优秀论文奖。2018年,凭借在基层数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工作和出色业绩,崔海珍荣获济南市“巾帼十佳法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刘晓群通讯员袁粼张洁)
新闻推荐
法官向官兵赠送法律书籍。8月2日下午,为认真落实上级法院关于送法进军营服务活动的要求,济南中院与济南军事法院联...
济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济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