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济南不断探索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的新招,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项举措。去年,济南市选派了2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知名企业开展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为什么要去企业挂职?任期将至,1年来年轻干部学到了什么,又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采访。
聚焦1
为什么要把年轻干部送到企业?干部“懂经济”才能“兴经济”
“体制不一样,到企业挂职能学到东西吗?”一年前王永华带着疑问,从市总工会机关工会主席职务,挂职来到山东胜利股份有限公司。一年来,他十分珍惜在企业工作的每一天。王永华说,挂职一年让他体会到了市场的残酷,也理解了组织部门选拔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的良苦用心。通过一年的企业历练,他不仅变得更“懂经济了”,也弥补了他多年与市场“脱轨”的“短板”。
“跨体制选派干部挂职,正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针对发展需要的现实考虑。”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7月,济南市从市直部门、县区、市管企业及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选派了21名年轻中层干部到驻济知名企业挂职。挂职的企业有中建八局等央企,也有韩都衣舍等新兴电子商务企业,还有力诺瑞特等著名民营企业。企业提供的职位不是一般的员工岗位,而是管理岗位,如总经理助理、高级顾问、副总经理等。
“此举目的之一是为了锻炼年轻干部,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快打造“四个中心”、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省会城市亟须大批熟悉外经外贸、财政金融、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实体经济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专业型干部。干部“懂经济”才能“兴经济”,因此安排年轻干部到经济发展最前沿的企业去挂职,就是为了补齐这一“短板”。聚焦2
年轻干部到企业学到了什么?找到症结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今年3月,在一个医疗设计项目的洽谈中,为了同竞争对手比质量比效率,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挂职干部程远带领设计团队,主动找客户协商设计思路、组织制定设计方案。“经常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在短短7天时间里,就完成了三套设计方案、两次专题汇报。”程远向记者回忆几个月前的艰辛时感慨地说。最终,在程远的拼搏下,他带领团队打赢了这场“硬仗”,不仅争取到1000多万元的项目,还为集团开辟了新市场。
“作为一名市委机关干部,对照反思自己在市委办公厅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工作落实中,我们是否发挥了最大效率?”程远说,一年来自己对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原本并不熟悉的专业知识有了新的理解和把握,但触动最大的还是收获了一些企业理念。
“机关工作模式和企业完全不一样,之前我是为企业服务,现在我来到企业,通过与同事们一起工作,切实感受到了企业严格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激情。”在银座集团挂职的刘忠霞,此前在市工商局企业注册部门工作。挂职一年,她更加明白了转型升级时期企业里的“甜酸苦辣”。刘忠霞说,“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是自己一年时间里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这为下一步回到自己本职岗位后,如何服务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思路。
年轻干部到企业学到了什么?程远和刘忠霞的经历和感悟就是最好的答案。“过去一些机关干部对企业缺乏深入了解,系统性的调研也不够。”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挂职,除了补齐干部“短板”,还加强了同企业交流,学习企业先进理念,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防止出现“拍脑袋”决策的情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聚焦3
年轻干部挂职给企业带来什么?发扬“店小二”精神服务企业
挂职任山东施泰克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前,王洁是共青团槐荫区委书记,也经常与企业打交道,但如今作为企业的一员,她亲身体会了企业一线的不易。至今,她仍记得由于审批流程较为复杂,自己帮助乌克兰专家在有效期最后一天拿到工作签证时的喜悦。
挂职前曾有企业担心,干部到企业挂职当领导,不懂专业、不懂管理,会不会帮倒忙?但很快,企业的担心就被欣慰所替代。一年来,挂职干部发扬“店小二”精神,以只争朝夕的态度与企业共同进退,忙创新、忙融资、忙引才、忙销路……一年来,挂职干部沉到企业一线去,提升的不仅是效率,还有干部的服务意识,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在挂职实践中,把群众事当作自家事,多行雪中送炭之举,多出解难帮困之策,实实在在为企业服务。 (本报记者沙文婧)
新闻推荐
本报6月27日讯(记者高明)我们常说,垃圾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垃圾分类成为越来越多市民...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