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12345每个工位上都有一面小镜子。镜子不是用来打扮的,而是让受理员能够看到自己的表情,调整自己的情绪,一直保持微笑接听。记者赵天羿摄
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民意调查区,工作人员每天都这样紧张忙碌着记者赵天羿摄“每天这么多电话,要高效处理就需要有一个标准,微笑服务只是众多标准之一”——济南12345市民服务热线二处处长赵林
2008年,那一年中国首次承办了奥运会。也是在那一年,“孤独”又忙碌的何婷转换了身份,成为济南12345市民服务热线的一名工作人员,如今,她担任运行中心副主任一职也有了好几个年头。
十年后,不仅在济南,全国很多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市民服务热线。过去的十年里,从受理员席位数、问题反馈量的成倍增长;从为民服务的“济南模式”到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济南12345成为一个标杆,也为越来越多市民所接纳、认可甚至依赖。
时代飞速发展,一部政务热线,敢于不断创新、勇于赶超国际水准,济南12345见证了一个时代市民意识的提高,以及民生政务的空前开放。这是一个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时代。记者于娜
一人一机一线
“家里暖气不热了,有工程夜间施工扰民了,家里为啥突然停水了……遇到这些问题,生活在省城的市民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得有人管\’,反映的渠道里,最简单的大概就是@12345。”在何婷看来,如今的市民服务热线和十几年前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上世纪90年代前后,是中国经济社会腾飞的阶段。改革开放的效应也延伸到了政府事务上,能有一个渠道让“民”和“官”连接起来成为现实需求。那时候,全国很多地方就有了市长公开电话。为民服务网络专线电话办公室、市长信访电话办公室、市长专线、市民投诉中心、行政投诉中心、政府值班室……粗略统计,各种不同的名目就有20多个。1988年,济南也开通了一条市长公开热线,号码就是12345,办公地点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值班室。
随着热线平台的发展,赵新颜觉得现在的工作与原来114话务员的工作有很大不同,“原来就是给查查号码,现在能帮人解决问题,平台慢慢有了公信力,自己也有成就感。”
一个受理员、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使用的是办公厅信息中心自己开发的系统,功能单一,当时的办公条件十分简单。2003年,何婷考入市政府办公厅,接手了市长热线的接听服务工作。“电话是设在值班室,当时还和应急办一起办公,其他同事主要负责值班和处理应急工作,市长电话就我一个人负责,另外还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市长信箱。”何婷回忆,当时她只在正常工作时间接听,其余时间都是回听电话录音,但每天又有新的电话打来,她一个人分身乏术,录音基本没有时间再处理。那时候,何婷一年的转接量大约5000多个。“很多人打进电话来问我,你是几号?我都说我是1号,那还能怎么说呢,几乎所有电话都是我一个人接的。”
“很多电话转出去,如果能办就办了,办不了也就就此搁浅了,几乎没有市民会再关注后续结果。”何婷说,“因为还有很多部门电话,12345这个电话是市民无意间找到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的,能接通有个出口让他们把问题反映了就不错了,要求反馈的意识他们还没太有。”不仅如此,当时的热线工作没有规章制度,也无需考核,只停留在“能打通”的程度。
1999年,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等热线纷纷开通,此后几年,政府部门逐渐开放起来。12345市长公开电话改革的转机,与一个人有关。
2008年,时任济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建国提出要改造市长公开电话。“张市长比较注重民生,发现一人一机一线难以满足市民需求,因此提出第三方合作的方式,通过联通公司来建设一个新的服务平台。”2008年9月26日,在原市长公开电话基础上,整合城管、市政、工商、供电等38条政务类公共服务热线,县区长电话也一同并入,一条多功能公共服务热线正式开通,更名为12345市民服务热线。
三聚氰胺和“抢盐风波”
从114话务员转型成为热线受理员,赵新颜成为第一批入驻热线平台的工作人员,那一年,她32岁。“当时公司派了我们几个人到12345,带头开展工作,同时定期进行培训,毕竟要新建一个团队,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建平台时,对市民有多大接受程度,他们心里并没有预期,“那时候30个人工席位,24小时的受理量,一天接1000多个电话,这就是正常的一个峰值。”
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年份,中国出了“毒奶粉”,整个奶制品行业遭遇“滑铁卢”,三聚氰胺一时间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词。恰好是在当年9月,济南12345市民热线升级改造,随后,市长热线更名为市民服务热线的消息被更多人知晓。“因为这个事,市民拨打电话咨询的就特别多。”赵新颜说,平时回家偶尔关注新闻,但对这些新闻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个热点新闻的舆论反响让她感受到老百姓对身边事的关心,“很多市民打电话反映说,自家孩子吃的奶粉就是那个批次的,会不会存在喝了头大这种情况。”
“原来市民关注度这么高,有这么多问题要打电话来倾诉。”很多事情就在身边,这是当时的赵新颜最大的感受。赵新颜记得很清楚,那一年是11月15日供暖,就在供暖前一天济南下起了雪,市民纷纷打电话询问供暖情况。对赵新颜和她的同事们来说,一天6000多受理量,此前从未有过,“我们都挺震撼的,一个供暖能有这么多人打电话。”早上8点多,线路就忙起来了,电话呼入几乎一刻不停,“很多下夜班的见人手不够,都要求加班,有在家的同事也通过QQ发信息问需不需要回来,60多个人包括热线办其他部门的领导也都帮忙。”从那往后,赵新颜他们就有了经验,到供暖季、上学季、春季易发火灾、汛期积水或者315消费者权益日等节点,平台就会提前准备。(下转A5版)
新闻推荐
本报6月3日讯(记者王希涛通讯员石凯勋)5月30日和6月1日,市政协副主席崔大庸、毕筱奇分别带领第六专题“商量”调研组,围...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