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好就可以了。”19日的济南CBD第三届高知白领相亲会上,刘慧慧的母亲在替女儿参加了8次相亲会后,原本多达十条的择婿标准一删再删,仅剩最后一条。这些,周末还在单位加班的刘慧慧并不知情。“想找个有眼缘的。”相亲会上,受访的单身男女几乎都会提及这个词,对于帮子女寻觅另一半的父母来说,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懵懵懂懂中只好广撒网……
记者调查发现,在父母协同参与的相亲中,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并不充分。记者采访的30多人中,超七成父母并不能明确了解子女对于另一半的真实要求。“可能”“大概”“差不多”在对子女软、硬件做一个看似客观考核后,再广撒网,逐渐陷入低效“拉线儿”的泥坑。
●关于相亲会年轻人:寻觅爱情父母们:寻觅婚姻
年轻人与老人同在相亲会上,观念的激烈交锋无处不在。
替女儿来相亲的王宪秋女士在相亲现场就被一个男生怼了。她看着这个男生仪表堂堂、文文静静,上前询问想找什么样对象。聊了几句后,替女儿恨嫁的她急切地问“要觉得还可以最快什么时候结婚”。“他竟然说‘没打算\’,来相亲会找对象难道不就是为了结婚吗?”王宪秋并不理解,反而因为男生这句话,突然发现原本看起来仪表堂堂的他,竟然显得流里流气且花心。
记者随后找到这名田姓男生。他说,31岁的他并不着急步入婚姻,他期待的是一场令他心动的爱情。
与他存同样观点的不在少数,“相亲会上的成功只是开始,继续交往下去最终能够真正爱上彼此,肯定会步入婚姻。但一上来就以婚姻为目标,我担心会框死我向往的爱情。”来自浪潮集团的刘先生说,他更想慢慢来。
●关于择偶标准年轻人:有眼缘、三观合父母们:收入、房子和车
几乎每个参加相亲的年轻人都会提到“有眼缘”这个择偶标准。
来自市区某高级中学的教师李涤(化名)在父母问及他心中有眼缘的对象大概是什么样子时,他说“清纯”。父母如获至宝,半年给他找了4个面若银盘、浓眉大眼的姑娘。“没毛病,他们那个年代的清纯女孩就是这个标准,但我心中清纯的代名词是演冷清秋时候的董洁。”李涤很快发现,依靠父母找对象有点难为他们。
孩子们所说的眼缘是什么?前来相亲的父母都有些摸不着头脑。更多的,他们在“客观”了解自家孩子基础上,列出条目按图索骥。于是就出现了文章最初出现的刘慧慧母亲一样的做法。但随着相亲失败次数增加,父母们不得不调整条目甚至删减条目。不知刘慧慧如果知道,她母亲把最初的“收入1万以上、有车有房、父母有社保、身高176cm以上……”近十条硬杠杠一路删到只剩“人品好就行”一条后,会作何感想。
●关于30岁的坎年轻人:人、财都自由再玩两年父母们:老大不小没对象愁死人
相亲市场上的30岁“蜜汁尴尬”。女儿一旦到了30岁,父母立即降低择婿标准,有时不只降一点半点,甚至半价折扣。
吴敏之在本报去年举办的相亲会上,替女儿找对象的标准中,经济要求自不必说,户口、学历也是板上钉钉不可还价。可今年过了端午,女儿就30周岁了,她删去了本地户口、有车、硕士以上学历、身高体重等要求。“不能太挑了。”她这样劝自己和老伴儿。“我都快着急出心肌梗塞了,她还每天优哉游哉该玩儿玩儿。”吴敏之的描述里,女儿对自己即将30周岁并不以为意,她不理解。
但相亲会现场的婚恋顾问解开了她的疑团。“你女儿有收入、有朋友,物质和情感需求都能满足,还自由自在,为什么要着急找对象呢?”该婚恋顾问曾接触过不少这种美丽的外表与有趣的灵魂并存的好姑娘好男孩儿,他们的生活足够精彩,30岁对他们来说就是人生的一个标点符号,没有更多意义。(记者刘杰)
新闻推荐
在赛道的两旁,志愿者、观众和工作人员为跑友加油。本报记者张中摄本次赛事的女子第一名马洪雪。本报记...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