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采法在林区巡查。(本报通讯员 林志辉 摄)
编者按 道德模范是社会价值的“路标”。他们的人生轨迹,折射了时代的温度和思想的维度。他们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他们用无私的奉献构筑了和谐社会美好的道德愿景,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他们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为更好地在全市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本报将陆续刊登第六届全市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让读者体味别样的感动。
39年来,他一直驻守大山深处,与浩瀚的林木为伴,过着循环往复单调生活。
他不但要克服艰苦的工作环境,还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寂寞,更要承受家庭负担重等多种困难。
他,就是第六届全市道德模范刘采法,市林场的一名护林员。
坚守岗位无怨言
在济南市近郊,拥有着市林场管辖的65000亩风景山林。如今刘采法所在的工作地点是龙洞的罗圈峪林点,是整个龙洞林区的南大门,管辖面积7000亩左右。龙洞景区山势峻拔、林木葱郁,进入罗圈峪林点需要走很长的山路。进到林点就是刘采法的值班室,室内的主要摆设是桌椅和对讲机,角落里是个简易厨房,屋内大小十几个水桶全都装满了水。“不在雨季或长时间不下雨,泉水就会断流,只能到山下村庄里挑水喝,所以趁着山泉出水的时候,赶紧把能装水的家伙什儿全都盛满。”老刘指着水桶说。
1979年,16岁的刘采法进入林场工作,最初被分配到龙洞辖区的中井林点。面对护林房破旧不堪、没水没电还没路的艰苦条件,还是小伙子的刘采法没有退缩,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坚守了下来。中井林点的条件刚刚有所改善时,既不是党员也非团员的刘采法毫不犹豫,主动接过全国劳模黄宜进的班,到了著名的西黑峪林点工作。说它著名,可不是因为景色好,而是因为“偏远、孤寂、艰苦、广袤”,这里是全林场位置最偏远的林点,到山下最近的村庄要走4公里多山路,老刘呆了四五年,每隔5天就得去山下的农村大集采购一次蔬菜,去背一趟水来回则需要3个小时。
由于条件受限,多年来山上不通电。夏天还算凉快,但一到冬天,水桶里的水都冻成了大冰坨子,老刘就靠往被窝里放热水袋取暖,但他从未抱怨过。2013年山上终于通上了电,林场也给安装了土暖气,这让老刘高兴得不得了。
回家团聚成奢望
老刘驻守的林点地处深山,当初连手机信号都没有,十天半月见不到一个人是常有的事,这种极度的孤单寂寞一般人难以承受。虽然孤独,也没有人监督,老刘仍然坚持每天巡山。巡山的装备就是:背包、收音机、对讲机。背包里背着他的午饭和水,夏天是馒头和凉菜,冬天是煎饼和咸菜,因为冬天带馒头会冻成冰疙瘩。只要不是雨雪天气,老刘每天早上7点多就出门,下午2点后才回林点休息,把辖区走一遍大致需要两天。
老刘巡山的主要任务是防火。每年11月初至次年6月底是林场火情高危期,这期间,老刘基本不安排休息日,逢年过节也坚守岗位,其他月份通常一个月回一次长清老家。在那些家家户户团圆欢聚的日子里,刘采法依旧独自守在林点,照常带着干粮巡山,多少年没回家过除夕,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愿为青山献此生
在林点待得久了的刘采法,经常不知道时日的更迭。有时候,他靠着和家里、场部的联系,才知道某个节日快到了。长年驻守林区的老刘,其实有着一个困难重重的家庭。曾经也是护林员的父亲已80岁高龄,而且体弱多病。老刘的母亲更是脑血栓瘫痪在床。而妻子为照顾老人,一直在老家长清,和他分居两地。由于长期一人侍奉两位老人,抚养两个儿子,沉重的生活重担使妻子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但是,刘采法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守山护林,也一点儿没有影响工作。他在巡山护林的时候,还努力学习植物知识。通过不懈地努力,他几乎认识了龙洞林区的所有植物,不仅能叫上名字,还熟悉它们的习性,帮助科研人员采集了不少珍稀植物的种子,为园林科研工作作出了贡献。
39年,在山林间,刘采法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满脸沧桑的老人,甚至过年过节也和山林在一起,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和满腔的爱都奉献给了南部山区的绿荫。但是,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和付出。他说:“山林早已经成了我的亲人,我必须用身心去呵护它们。”
39年厮守,一个人,一片林,还有根植于内心的那一份责任。
(本报记者高明)
新闻推荐
山东17市一季度经济数据悉数出炉,青岛GDP总量第一增速第三 岛城人均可支配收入11520元
半岛全媒体记者娄花近日,2018年山东17市一季度经济数据相继出炉,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仍居第一为2845.57亿元,烟台...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