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鹏将草莓提供给批发商。本报记者孙璇摄4月的大流店村草莓基地,棚里的草莓颗颗红艳,香气扑鼻,采摘的顾客络绎不绝。成立草莓学院、培育新型农民,发力乡村振兴,大流店村的草莓产业已经成了一张体面的名片,吸引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回村工作。
文/图本报记者孙璇通讯员王世友范培倩
矿工返乡种草莓
腰包鼓起来日子有奔头
每天早上,草莓批发商小李都会驱车前往大流店村收草莓。当日,大流店村村民张德鹏忙活着,将自家大棚里红彤彤的草莓搬到小李的车上。不久后,这些刚采摘下来的草莓就会进入城区各大商超,给市民送去鲜甜。
张德鹏的大棚内,绿意深处缀满了娇艳欲滴的草莓,采摘的市民络绎不绝。“高峰期时,采摘园像赶集似的,一天就能有一两千元,平常每天也有四五百元。”张德鹏说。
草莓大棚带来丰厚的收益,张德鹏最佩服的就是党支部书记张美珠。“草莓喜水,而稻区地下水位高,土地湿度较大,适宜草莓生长。”张美珠说,他先后去江苏、辽宁、济南等草莓种植区实地考察,在自家地里种了三年的草莓,实验成功后在全村推广种植。
承包草莓大棚之前,张德鹏是一名矿工,在大流店村这个职业并不稀奇。2016年年底,大流店村以村集体流转农民土地的模式集资建大棚,去年8月,100多个草莓大棚拔地而起。为了防止恶性竞争,保证草莓质量,不仅村里统一供苗,还提供了统一的销售渠道。张德鹏在多方考量下,承包了3个大棚,和妻子两个人打理。“当时村里很多人不理解,说我年纪轻轻就回乡种地,没什么出息。”张德鹏说,他很庆幸当初的决定,生活也有了奔头,夫妻俩正计划着今年再承包几个大棚。
建草莓学院
培育新型农民
大流店村东头,有一处占地4000平米的育苗棚,棚内种植了白雪公主、章姬、红颜等12个草莓品种。张美珠介绍,现在大流店村村民主要种植的品种是章姬,育苗棚的主要品种则是白雪公主。
农业发展离不开技术支持,为了培育新型农民,大流店村还创建了草莓学院,配备了桌椅,请来青岛农业大学的技术人员给村民上课,每月6次培训。张德鹏每周都要到草莓学院上课,理论加上实践,他对草莓的习性了解加深,也学会了病虫害的防治。
“草莓学院的成立是为了让村民自主管理和生产,现在有很多像张德鹏这样的村民来学院听课。”张美珠说,村里还有技术员每天都要奔走在田间地头,记录草莓的施肥、喷药、下果、防治等生产过程,帮草莓问诊开方。
如今,大流店村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以美丽乡村经济产业园为阵地,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农民成了体面的职业。张美珠说,以前村里种水稻和小麦,最高收益每亩1千多元。现在草莓种植面积达300余亩,年收入可达1200万元。“今年将扩大草莓园的规模,新建200亩,村里不少外地打工的年轻人也重回这片土地,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了。”
新闻推荐
济南地铁R1线全线贯通,主体工程圆满完成还有8个月,R1线就能通车啦
鸟瞰R1线站台——紫薇路站。本报记者王媛实习生乔彤彤摄第一辆R1线列车已生产完毕。济南轨道交通集团供图地上已建成的R1线站台“样板间”前大彦站。本报记...
济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