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诗圣杜甫此语,是对济南历史人文底蕴的整体描述,而济南书画,更是向负盛名,名家辈出。1947年,张仲亭生于山东济南,受家学影响,自幼临习书法,60余载如一日,笔耕不辍,初心不改,成为当今中国书坛颇具影响力的代表性书家。机缘巧合,笔者有幸近距离接触先生,每每被其人格和书艺所折服。
泰山奇缘墨为媒书报齐鲁此情深
不久前,听闻张仲亭先生再登东岳泰山的消息。了解先生的人都明白,先生之行当不仅仅是游山玩水、健身登山,依我浅见,那五岳之巅、巍巍泰山,蕴养着先生问道书艺的初心,孕育了先生书报齐鲁的情怀。“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首《望岳》写尽泰山五岳独尊、雄峙天地的大气象,正因如此,2009年10月16日晚,在济南隆重开幕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上,这首诗当仁不让,出现在第一篇章《齐鲁魂》徐徐垂下的“碗幕”上。后来人们才得知,屏幕上与奇景、诗意浑然一体、大气磅礴的书法原作者正是张仲亭先生。意外的是,后知后觉的还有创作者本人。是夜,身在广西南宁的张仲亭先生,看到电视上《望岳》书法似是出自自己之手时,亦感惊讶不已,及至后来主办方予以确认并颁发证书,他才恍惚忆起自己与泰山早有前缘。
是的,上一次他充满讶异地看到自己的作品,地点就在泰山之巅。那是1999年,张仲亭先生携友人游泰山,在山顶必游的名胜碧霞祠里,他看到自己手书的对联“入真门秉真心参透真玄真自在,来妙理达妙境展开妙道妙神通”,悬挂在碧霞元君两侧,并不知情的他才知道两年前托自己写下对联的朋友所为何事。喜不自禁、兴奋不已,却又诚惶诚恐、忐忑不安。惊喜自不必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谁不想在这万人瞩目的五岳之巅留名留迹?惶恐却是因为,仲亭先生总觉得自己写得还不够好。彼时,他选择了沉默,沉默的背后是更加勤奋的习练。
十年(一剑,砺得《望岳》章,一朝天下知,书就齐鲁魂。十年前的山顶偶遇,十年后的《望岳》奇缘,是惊喜,是鞭策,鼓舞他深耕书法创作梦田,追寻书法艺术要义。巍巍泰山默默无言,却又于冥冥之中道破天机,书法有根,人亦如此,根深方能叶茂,是以“翰墨颂泉城 真情报齐鲁”成为仲亭先生之初心。
秉此初心,2010年12月11日,“巍巍岱宗 雄峙天地——书法名家书历代名人咏泰山”书法展在新落成的山东省博物馆盛大开展。又是以泰山为肇始,张仲亭先生自己出资,和兰亭书法院的同仁们围绕“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年一个主题,举办了3个大的展览,吸引全国近百书法名家参与,其中包括17位中国书协主席和副主席,30多位理事。2013年全国十艺节期间,汇聚这3次展览所有成果的大型展览,以“齐鲁情”为主题在省博物馆举办,当今书坛不同流派和风格汇聚一堂,这次国家级的高端书法艺术展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展览结束后,所有参展作品均捐献给国家,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先生历经四度春秋,凭借坚韧毅力与人格魅力,发挥个人影响力,用书法艺术梳理、弘扬齐鲁文脉,再现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标志性经典,给齐鲁文化留下宝贵财富。
2018春暖花开,泰山脚下喜讯又来。先生题写的“泰山国际马拉松”被组委会选中作为赛事用字,先生赠送的一幅《杜甫诗·望岳》被组委会永久收藏。真是缘未了、情更深,纵已闻名全国、走向世界,先生仍然念念不忘、大愿不移。
按:2013年,得知泰山碧霞祠需要重新修缮,对联需要重新镌刻后,张仲亭先生便主动提出重新书写。2014年5月,重新书写镌刻后的新作,又悬挂在了碧霞祠里。
难得糊涂善为魂求实求是爱较真
“兰亭旭”画廊专营张仲亭先生书法。一日,先生题写的挂在门口当“招牌”的那幅已裱好的“兰亭旭”,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摘走了。画廊经理想通告寻找,还要查看监控,仲亭先生得知后,立即制止,重写一幅赠与画廊,并言道:“喜欢,就送给他了。这不也说明我的书法作品受欢迎吗?哈哈……”古有书圣王羲之题写春联屡屡被盗的逸闻,今有仲亭先生题字在监控下遗失的趣事,也是书法界的一桩美谈。
习练书法一丝不苟的先生,生活中却有着如此这般难得糊涂的豁达。某地教育局向先生求字,想作为教师节奖品表彰优秀教师,或是有某学校希望先生帮助题写校名、校训,先生听了总是有求必应,必是精益求精,最后还坚持分文不取,问起原因,先生的回答只有四个字:“尊师重教”;参加惠民拍卖会,先生对主办方再三叮嘱,自己参与的目的是让书法艺术作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定价千万不要太高,要考虑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钱多钱少不重要,问起原因,先生还是四个字:“惠民利民”。我渐渐明白,先生难得糊涂的背后,是一颗善良温厚的心。
若因上面的种种觉得先生事事“糊涂”,却又是大错特错了。先生较起真儿来,可真是小到一个字、一张照片都不肯放过。记得有一次,某期刊编辑为仲亭先生编文配图,忙活完了兴冲冲发给先生分享,不想很快接到先生打来的电话,说是其中的一张人物配图有误,误把为仲亭先生题词的欧阳中石先生配上了画家于希宁先生的照片。编辑说看起来也差不多,仲亭先生说:“差不多可不行。当然,欧阳先生和于先生的外貌的确很像,就算是我的夫人刚才也没认准。我清楚记得照片中的人物是谁,标注确实是错的,还是尽快撤换修改……”还有一次,在书写“泰山之颠”时,我问先生,到底是“巅”还是“颠”,先生没有根据书写习惯敷衍回答,一个人查了很多资料,最后确定,虽然在书法创作中这两个字可以通用,但从对青少年的引导教育考虑,最终选用了更准确的“泰山之巅”。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难得糊涂也好,喜欢较真也罢,皆因先生坚信“做人第一”的道理。仲亭先生喜欢读卞毓方先生的文章,他记得卞先生曾说:“人在少年时,比的是才气;人在中年时,比的是学问;人到了老年,既不比才气,也不比学问——那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太矫情,老年比的是人品,人格。”他喜欢这段话,因为这正是他做人、习书所坚持的。盖因如此,先生的书法作品浩然之气常在,深厚学养可感。
苦练书艺古为根与时俱进敢创新
旁人也许会觉得,仲亭先生在书法创作方面业已颇有成就,自然不必每日勤学苦练。初识先生时,我也是这般想法。随着交往的深入,却发现先生不仅保持着天天习练的习惯,而且坚持每日临帖,像是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在这个求新求快的时代,先生的做法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似看懂了我的疑惑,指着自己临帖的习作向我道:“这是一个书家一辈子的事情,一辈子热爱书法,就要坚持一辈子不断临帖。临贴的功底越来越深厚,创新的天地才能越来越宽广。没有不临帖就能成为书法家的天才,也没有不临帖、不继承古人的优秀书法传统,就能搞书法创新的道理。”在先生看来,唯有“守正”,才能“创新”,坚持临帖,坚守传统,不为墨守成规之“不变”,而为继往开来之“万变”。
2016年,张仲亭先生就尝试了一次“跨界”创新。他为散文大家卞毓方先生新书《日本人的“真面目”》创作书法拉页,实现了书法创作与文学创作的一次“创新融合”,二者在书中不是简单拼接,而是有机交融。其实,在传统文化艺术创作中,书法与文学常常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只是随着科技发展,铅字取代墨香,文学、书法也似乎渐行渐远。虽然有些文学作品中也会插有书画作品,但多是简单点缀其间,而这部书,无论是书法拉页的独特设计,还是书法内容的精心选择,都可谓一次创新性尝试。以“微言大义”的形式摘选书中精彩片段或观点放于书前,采用书法艺术手法加以呈现,一方面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同时,让读者迅速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达到了“1+1>2”的效果。从市场和读者的反馈来看,书法和文学的结合相得益彰,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肯定。
虽然已经年逾七旬,但仲亭先生依然执着于对书法传统的坚守和对艺术创新的追求。正是根植于传统书法的厚土,得益于求新求真的态度,先生悟出了书法艺术创作在传承中不断延续的正途。
这就是我眼中的书法家张仲亭先生。桩桩件件,皆是小事,亦师亦友,皆为实感,有缘相识,幸甚至哉!(郑国栋)
新闻推荐
时报4月3日讯(记者刘杰)记者从历下区了解到,截至3月底,今年首季度历下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8484万元,直逼40亿元。而去年全年历下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1.23亿元,今年首季度就相当于201...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