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构成元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清明节将至,人们在系列祭祀追思活动中,重温家规家训、感念先人、感怀历史。近年来,济南市民政局一直致力于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掘泉城乡风民俗,引导广大市民移风易俗、破除丧葬陋俗,文明祭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巩固创建全国文明城成果。
开放周活动邀市民走进来认知“生死”弘扬优良家风
近日,济南市殡仪馆和莲花山殡仪馆面向市民举办开放周活动,通过殡仪服务项目展示等,让大家更深地感受生命的力量,从而思考人生、反省生活,推动社会和谐。
济南市民政局副局长杜红波介绍,在我国,殡葬文化中还包含着推崇孝文化、家庭伦理观念的优秀部分,“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导师,只有直面死亡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殡葬单位不仅仅要满足基本治丧需要,更要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任,让逝者的良好品德能永存,让优良家风得以弘扬。”
其实,像这样的生命教育探索在济南早已启动。济南市民政局作为民政部首批政策理论基地,一直将重视人文、关怀生命、公益教育为特色的生命文化教育,融入民政工作中。今年清明期间,济南市民政局将举办3期不同主题的“清明时节话清明”座谈会,邀请“大咖”畅谈生命教育、文明祭扫、红色文化传承等话题。
下一步,济南将继续丰富生命教育形式,将殡葬文化、殡葬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让哀伤辅导、孝亲教育、心理关怀等多元化服务方式“进社区”、“进学校”,倡导市民感恩生命、注重家风等文化传承。
绿色殡葬补贴连年提高举办首届“黄河入海口葬”
绿色节地生态安葬,就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践证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是减轻群众负担、保障基本安葬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还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
近年来,济南市民政局为推广绿色殡葬理念,连续几年加大对节地生态安葬的政策扶持,提高补贴标准。今年,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2018年4月1日起到2023年3月31日,选择生态葬的具有济南市户籍和居住证的亡故居民,自2018年1月1日以后亡故居民的家属可获得1000元至4000元不同的奖补。同时,对承办生态葬的殡葬单位给予适当的奖补。
此外,根据市民需求,今年济南将创新举办首届“黄河入海口葬”。杜红波介绍,济南人具有浓厚的“黄河情结”,黄河是济南市连接大海的纽带,承载了几千年的齐鲁文明,“‘黄河生态葬\’的开展将方便济南市民通过黄河祭扫亲人、寄托哀思,有利于促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促进生命教育,也是响应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具体行动。”杜红波说。
据了解,首届“黄河入海口葬”将组织30户约100名家属赴东营,之后将根据报名户数,在4至10月常态化组织活动。
(记者赵樱宁)
新闻推荐
“手机及电子产品进校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知足者常乐还是不知足者常乐?”3月29日,在济南一中“悦客杯”辩论赛中,20名辩手分为高一和高二两支队伍展开精彩辩论,既活跃了思维,也丰富了课余...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