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回济南做中学教师。随之,我的户口和每月30斤的口粮也迁回到了济南。时年21岁的我,作为长子毫不犹豫地把户口和粮食计划落在世世代代久居的宽厚所街父母的名下,放弃了单位给安排宿舍的优厚待遇。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老百姓买口粮要凭粮本到指定的粮店购买,像肥皂、糖、火柴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是每月按定量发票购买,只限当月有效,过期作废。物资奇缺带来了供不应求,于是凭票购物成了老百姓维持生计的头等大事。那年月口粮当中的面粉作为细粮,每人只有5市斤,其余都是玉米面、地瓜面之类的粗粮。新鲜蔬菜少之又少,就连大白菜也是按人定量配给,家家户户门前屋后冬储大白菜成了应时一景,尤其春节前凭票排长队购年货的场景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那时,不是所有的副食品店都能卖年货,而是规定几处大的商店贴出告示,说明自ⅹⅹ日起开始供应年货。每每看到这样的告示,翘首相盼多时的人们欢欣雀跃,奔走相告,还会三三两两自备购物家什,相约一起排队凭票购物。
记得,城里最大的年货供应点在卫巷副食品店。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三,不到清晨七点钟,我从宽厚所街东头步行了近半个小时来到了院西大街路南的卫巷副食店。尽管天寒地冻,副食品店尚未到开门营业的时间,排在外边的队伍已经从马路边拐进了附近的小街背巷胡同里。就这样等待了三个多小时后,我凭供应票买到了全家六口人的年货:每人一斤冻带鱼,还买到了两只邦邦硬的冻鸡。回家把鱼化冻之后,几条又窄又薄的带鱼令人大失所望。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位于商埠经二路纬四路的“万字巷”(后更名为万紫巷)是济南最有名望的副食品商场,粮油、肉蛋、水产、调料、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有一年过了腊月二十,母亲花八分钱(当时公交车按站数,分段计费,三站以内5分钱)坐公交车带我从舜井街来到万紫巷商场。刚走近路东的副食品店,就见长长的排队长龙。商店专门派人维持秩序,所以队伍有条不紊慢慢行进,顾客们都不惧寒冷耐心等待。幸好商店规模大,年货较为充足,轮到我们时,母亲选购了带鱼、鸡、猪肉等。我们还去了附近的水产店买了海带、藕、海米和笋片之类,最后又买了调料和干果等一些年货。忙活了大半天,母亲喜笑颜开地说,置齐了年货,过年可以打“酥锅”了。望见家母会心一笑,跟随其后的我手提一满筐的物品也倍感轻松。
岁月留痕,过往的经历早已远去,临近年末,我把过年的往事讲给子孙后代听,他们笑称我在述说陈芝麻烂谷子般的琐碎小事。可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切过往确实是我们那代人的亲力亲为。
新闻推荐
济南自古是泉城、茶城,更是诗城。唐朝以来,历代文人饮泉品茗赋诗,留得一脉风流雅唱。饮茶之风,始于魏晋,唐代从南方传至济南,济南在唐宋时期成为北方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载:...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