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街道日间照料中心内,大部分老人是24小时的全托照料。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郭尧 摄老人们打乒乓球锻炼身体
每天清晨,76岁的张全友老人会拎着水杯,步行10分钟,8点准时出现在和平路的一栋二层小楼门前,这是张全友老人另外一个“家”。这里不仅能够吃饭睡觉,还能和老友们一起打乒乓球、踢毽子、唠嗑、看电视。直到下午5:30,女儿来接时,他才意犹未尽地回到自己的家。
这里是燕山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长者日间照料中心)。这样的日子,张全友已过了整整两年。也正是在两年前,燕山街道办事处正式设立该长者日间照料中心,“日托”的形式与2007年前后济南曾有过的托老所类似。
但如今,像张全友一样享受日托服务的老人越来越少了,两年里他的同伴从8人减到了3人,更多的老人选择了全托或者家庭保姆。托老所曾经的困局再度显现,好在同业态的“全托带动日托”尝试正在破局。8个“入托”老人剩了仨
10月26日,在燕山综合服务养老中心刚午睡醒来的张全友热情地跟每个人打着招呼,但其实除了他这里仅有另一位老人和一个40岁左右的盲人。当天,另外那个高龄老人生病住院了。
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倒是不少,有8个。他们中年轻一点的会称呼张全友为“张爷爷”,年龄稍大一点的,喊他“老张”。他们每天相处已经整两年了,自然熟络得很。
张全友是一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健忘特征尤其明显。他甚至不记得自己的年龄,只知道自己家在“马家庄”,而那正是燕山小区还未拆建前的村名——张全友的记忆,大多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26日,燕山综合服务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擦玻璃,张全友细心地在旁边扶着凳子,嘴里轻声说着“慢点慢点”。闲下来的时候,他时而安静地坐着,时而哼起小曲。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张全友在进日间照料中心之前,曾经数次走失,家人为照顾他更是寸步不敢离,直到2015年10月燕山街道办事处长者日间照料中心成立,他来到了这里。
占地300平方米的燕山综合服务养老中心,是燕山街道第一处长者日间照料中心,建有休息室、餐厅、图书室、棋牌室、文化活动室等,可为燕山路、益寿路、燕北三个社区提供服务。成立之初,这里老人最多的时候有8个,均是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他们像孩子“入托”一样,每天由子女定时接送来去。
但时至今日,这里只剩下3个日托者了。其他人均因为来去行动不便等各种原因转了全托养老院或者雇了居家保姆。“曾经有一对八十多岁的老年夫妻,每天坐一个小时公交来我们这,后来身体不行了,也就不来了。很多老人坐轮椅,往这送也不方便。再就是老人们的子女也大多需要上班或者送孩子上学,时间上也不允许,所以现在,当初的八个还剩仨。”燕山综合服务养老中心的负责人说。
2007年左右,济南曾建设社区托老所19家,但截至2013年,这些托老所只剩7家。当时即有社区居委会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社区托老所)形式很好,内容很好,但老年人缺乏”。
燕山综合服务养老中心的“日托”服务形式,其实与当年的社区托老所类似。燕山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年人缺乏的问题多年未解,与老年人的观念有不小的关系,“很多老年人觉得去那里会让人觉得子女不孝,抹不开面子。”“全托带日托”的尝试
10月27日的二七街道日间照料中心则是另一幅景象——多位老人不时惊呼着在院内打乒乓球,院长刘磊从旁经过时,老人们都热情地打着招呼。到了中午的饭点儿,院子里甚至排起了长队。
60岁的王娟早早就吃完了,她拉住刘磊,一本正经地说:“院长我得减肥了,你看我都胖了这么多,这伙食太好了。”刘磊哈哈大笑,似老友般和她拉起家常。而一直在旁看电视的89岁老人张清菊,则颤颤巍巍地搬来一把椅子放到刘磊身后,摆手示意她坐。刚吃完饭正往房间走着的81岁老人赵宜红,这时拉住刘磊的手,招呼说“来我家坐坐”,她嘴里的“家”,正是在这里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
时下,二七街道日间照料中心已有全托老人42位,日托老人2位,工作人员15位,占地2000余平方米。在2008年,当时还是社区托老所的此处曾仅剩日托老人1位。当时,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即将承接能力有限、运行不景气的托老所承包给了有护理经验的刘磊,进行市场化运作。二七新村街道办副主任钱秀刚当时表示,“如果不进行市场化运作,肯定活不下去”。
刘磊当年即发现了老人缺乏的问题,于是市场化运作之初就开始了“全托带动日托”的尝试,扩建床位,开设全托项目。而且在全省率先引入智能化养老服务,对社区内老年人实行会员制,提供查体、理疗、文娱等多个项目。当时这里也成为山东省首个日间照料中心。
赵宜红的家就在附近小区,据刘磊介绍,“之前她是日托,来了几次后,就不走了,变成了全托。但是每周末和节假日都回家。”她也拉起赵宜红的手,“想日托就日托,想全托就全托,想不托就不托”,赵宜红被逗得哈哈大笑。
二七街道日间照料中心的吸引力现已显现。刘磊说,当天在院里打乒乓球的不少老人其实是附近来玩的老人,中午饭点排队就餐的不少老人也是,因为饭菜价格便宜。
从家到“家”
其实张全友也已把燕山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当成“家”了。他总是能一天不落地从家来到这里,像上班或者上学一样。
“老人得病后,记忆力减退,经常在家到处找去世的老伴,有段时间他女儿都被折腾得很崩溃,日夜颠倒地轮流照顾他。”燕山老者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张全友来到这以后好多了。
此前,来自居委会、日间照料中心运营者等多方面的反馈均称,家门口养老“叫好不叫座”,最关键的是老人及家属的观念亟需转变,很多老人自己想去托老所,但是子女却怕被说不孝而阻拦;反之,子女想让老人去托老所,老人会觉得子女要抛弃自己。
另外就是经济条件问题。此前曾有公开资料显示,济南市仅有不到30%的老人有工资,也就是说70%的老人需要子女赡养或者依靠社会养老。托老所的收费,让一些收入微薄的老人难以承担。再一个原因则是“日托”的局限性,日托型服务,老人要朝八晚五地去托老所,但是很多老人身体自理能力已丧失,出行遭遇难题。
无论如何,由以前的托老所转变为日间照料中心,由“日托”向“全托”靠拢,是家门口养老的深入,是正确的方向。“辖区内仅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500多名,养老需求特别迫切。”燕山街道办事处的相关负责人坦言。
目前,济南市老年人数量已经接近130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20.3%。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是老龄人口还在不断增加,另外一方面是社区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
济南市民政局局长张洪武介绍,目前,全市已经新办了205家日间照料中心,“我们也在按照养老设施建设的行动计划,今年再建设50处日间照料中心,以便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燕山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说,他们也已将24小时“全托”纳入开设计划了。
(为尊重老人隐私,文中人物为化名)(记者梅寒)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27日讯(记者刘钦涛通讯员李俊卓)今天,记者从市妇联获悉,为在全社会传承和发扬爱老爱家的传统美德,市妇联揭晓了济南市20户“最美孝老家庭”名单。他们是杜秀英家庭、孙月英家庭、丁瑞云林...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