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营村新建公交站亭省道327线建绿透绿西营镇主干道
近半年来,西营镇的 让人刮目相看
她是南部山区最南边的街镇,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创城工作的要求,苦干实干、攻坚克难,拔掉了一个个破坏生态环境的“钉子”,环境整治实现“精细化”,成为南山创城的“排头兵”;
她是南部山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困难最多的街道,却也是对自己要求最“苛刻”的街镇,从镇驻地主要干道到村内的背街小巷都与城市环卫标准无缝对接,甚至更加干净;
她是南部山区首先向水源地周边农家乐、野别墅“亮剑”的街镇,敢于担当、敢作敢为,除掉了污染水源、破坏生态环境的“毒瘤”,还地于民、还景于民;
她是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镇,在拆违拆临后又马不停蹄地开展建绿透绿,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南部山区“绿色发展”的宗旨
……
在这场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卫一体化示范区的“攻坚战”中,检验着西营镇的攻坚能力与担当精神。在南部山区管委会的安排部署下,自5月以来,该镇服从命令,克服底子薄、基础差、管理相对粗放等实际困难,抱着决战决胜的信心,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攻坚克难、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着“颜值”和“内涵”。这座被“双拆+双创”提振了精气神儿的小镇,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奋进力量,不断向宜居宜业宜游“全景西营”迈进。
A不等不靠清“顽疾” 打响创城“攻坚战”
自济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在南部山区管委会的安排部署下,西营镇立即召开创城动员会,探索“分片包域、层层落实、条块结合、全面覆盖”的“网路化”管理,将小城镇划分为20个责任区域,每个区域专门由小组分包,分包小组由2名机关干部和1名村干部组成,每个分包组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包挂督办。从此,该镇打响了清“顽疾”、精细创城的“攻坚战”。打赢创城“三场战役”环境整治走向“精细化”
在西营镇政府驻地,有三处存在了几十年的“顽疾”在青山绿水间大煞风景:占道经营的大集、被挤占的老街、脏乱不堪的“三角地带”。这三处“顽疾”不仅是西营镇的“门脸”,也曾经是该镇创城的“污点”。
西营老街是该镇主要街道,原本宽15米的路,几十年来却因为街道两旁商户私搭乱建“伸舌头”而被挤得只剩下4米宽,不仅人行道被挤没了,就连机动车也很难通行。今年5月,西营镇下定决心整治老街,对街上的100多家商户下达整改通知书,发动业主自拆,并同时启动了对业户的劝说讲解工作。通过整治工作小组一遍遍地摆政策、讲形势、亮决心,街上的商户陆续开始自拆。而随着自拆的人越来越多,道路恢复了原来的模样:人行道露了出来,该镇铺上了花砖;机动车道宽敞了,该镇对路面全面提升改造。
一场战役告捷,西营镇又马不停蹄地开启了第二场战役。
与老街相连的“三角地带”是西营镇的“重灾区”:道路坑洼、污水横流、严重占道经营、车辆随意行驶停放、黑出租丛生。5月13日,西营镇召开西营老街沿街商户业主动员会,发动业主自整自清,限期三天清理完毕。5月16日,该镇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帮助老街商户撤离摊位,劝离乱停乱放的车主,并组织专业装载机械、卡车、三轮车和人员重点清理老街里的石堆、土堆、垃圾堆,恢复宽敞路面。5月16日晚,随着老街路口“金三角”地带的摊贩有序撤离,仅用一天时间,“三角地带”整治已见成效。
两场战役过后,西营镇攻坚克难的信心更加坚定,瞄准了攻坚中最硬的“骨头”:西营大集。
西营大集贯穿西营老街和西商业街,是到西营镇政府的必经之路,由于集市在镇驻地中心区域,乱摆乱放、占道经营、停车混乱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文明村镇的建设。于是该镇决定,迁集!从老街和西商业街,迁至南商业街和新开辟的空地。
为实现和谐迁移,西营镇事先做了周全的安排部署:成立集市搬迁工作指挥部专门负责集市迁移工作;对于部分业主和居民存在不理解、不愿意迁移的情况,该镇向沿街商户、集市业户和全镇居民下发一封信,并多次召开业主代表意见会议,充分听取意见和建议;科学规划经营业态布局,细心选择搬迁合并地点,同时确保大集摊贩和迁移地业主“双方利益”;引入“第三方”,成立集市管理办公室,公开“摇号”选择经营摊位,确保摊位布设的公平公正。
8月10日,迁移后的第一个集,由于之前工作到位,迁集成功,大家很快各就其位,无论是大集摊贩,还是逛集的商客都没有受到影响。而随着大集的迁移,原本被“挤没了”的西街恢复了干净整洁,该镇给道路重新划线、安装隔离护栏,并增设了交通信号灯。
面对问题和困难,西营镇没有等靠,也没有回避,而是主动“迎战”。打赢这“三场战役”之后,西营镇的环境和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镇干群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创城没有终点,这是打造“绿色南山”的基础,不仅要清理“顽疾”,还要精益求精。
从违规广告牌匾整治、道路乱停乱放等“治违”,到垃圾死角、乱贴乱画等“治脏”;从“蜘蛛网”杆线、门前乱摆乱放等“治乱”,到道路坑洼不平、路灯不亮等“治差”,小到一个果皮箱、一个景观花盆、一个鹅卵石绿化池的设置,细到背街小巷、绿化带、河道里的垃圾死角,西营镇都做到一丝不苟,实现了创城的精细化、常态化。
精神文明建设引领创城共识深入人心
环境整治是创建文明城市的“表象”,而真正文明的内涵在于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文明之花”永不凋谢的源泉。西营镇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下功夫,潜移默化引导居民,让文明深入人心。
在打造美丽乡村3年之后的“小南营”如今依旧保持着3年前的模样:街道干净整齐、村民邻里友爱。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坐落在村口的“孔子学堂”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在这个只有两层楼的学堂里,挂着村里村容村貌改变前后的对比照片,还挂着村里的好儿媳、好婆婆评选照片。而每个暑假这里都会迎来全市不同大学志愿者,给村里的孩子们上国学课。每天晚上,学堂门口的大屏幕前都会聚集村里的村民,大屏幕里放着国学知识、爱国主义教育片。
可闻、可见、可听,文化就从这个小小的学堂进入了村民的心中,而尝到了文明“甜头”的村民便会愈加珍惜这份荣誉,不仅是尊老爱幼的村风,还有干净整齐的村容村貌,都一如3年前。
小南营是西营镇“文化创城”的缩影。
近年来,该镇涌现出了王克华“全国文明家庭”、李功亮“全国最美书香家庭”、王长水“全国林业系统道德模范”等先进文明典型,并连续多年在全镇评选“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活动,用文化之风巩固创城成果。B 创建城乡环卫一体化示范区掀高潮 38个村全部“动起来”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的同时,西营镇还开启了“城乡环卫一体化示范区”创建之战。自5月开始,该镇包办领导靠上盯、包村干部下得去,村干部树榜样,群众动起来,形成了村村有方案、有行动、有效果的有利开局。同时,成立2个环境提升督导组,对全镇38个村进行不定期督导巡查,从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从村头到村尾,用脚步丈量问题,日日形成问题清单,设定整改时限销号管理。另外,该镇还自行聘请第三方模拟测评,对全镇38个行政村实行考评验收,不仅考评村,还考评保洁公司和容貌办,排名进行全镇通报并与经费挂钩,以评促整改、以评促优化、以评促完善机制。
李家庄村是西营镇有名的“脏乱差”村:家家户户门前三大堆见怪不怪,村内河道几乎是臭水沟,村路尘土飞扬……就是这样一个村,在南部山区首批城乡环卫一体化“示范村”创建时,却踊跃报名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周围的村庄都变美变好了,我们村也不能落后,必须下决心整改。”李家村书记李宗齐说。首先是三大堆,这个农村常见的环境“顽疾”是村民老观念里的“必需品”,而要清理三大堆,就要转变村民的老观念。于是,李宗齐带领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帮助村民清理垃圾、找地方放置柴火堆。与此同时,该村对河道进行治理,并因地制宜把村民门前的菜园子改成了绿化带,用最少的钱让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龙湾村在创建环卫一体化示范区工作中主动谋划,探索党员联系农户的网格化管理,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双创”的路径。该村共设立了三级网格,一级网络由村书记、主任负责;划分3个二级网络,村两委3名成员每人负责一个网格;每个网格下面设20个三级网格,全村326户村民按院落位置与20名党员小组长实行联户机制。联系户数少则三四户,多则十来户,每个党员的手机号码都标得清清楚楚,在村内还挂上“党员承诺”的牌子,亮出包片区域和承诺事项。网格管理、党员联户、服务承诺环环相扣,织就了一张覆盖全村、遍及每户的党建引领双创的网络,在这个大网里,每名党员都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守土有责。目前该村经验已在西营镇进行推广。
李家庄村、南龙湾村是西营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硕果,也是缩影。像这两个村一样环境蝶变的村庄不止一两个,而是38个村全部大变样,村庄“颜值”不断刷新。C
向违建宣战为“伤疤”植绿践行南山“绿色发展”宗旨
在南部山区,首先向污染水源的农家乐,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野别墅“亮剑”的就是西营镇。从今年2月,西营镇在南山管委会的部署下,强力推进“拆违拆临”,打响了南山双拆两个“第一枪”。
第一个是水源地周边农家乐。4月11日,西营镇联合国土、派出所、供电、执法、交通等部门,组织机关干部、执法人员、安保人员等150余人次,集中协助拆除葫芦峪水库周边22家“农家乐”,共计约16000平方米,双拆由省道327线、港西路等向水源地周边纵深延伸。由于此次拆除行动决策果断、态度坚决、方法得当,把摸排工作做在前、思想工作赶在前、坚决拆除摆在前,仅仅用了9个小时就全部拆完。第二个是破坏山体的野别墅。在南部山区管委会的统一部署下,西营镇积极担当作为,敢于顶住多方压力,动刀“青龙峪”,按照“先易后难、分批推进、稳步实施”的工作思路,相隔40天的时间,分三批将“青龙峪”违建别墅群拆完。
而在“双拆”之后建绿透绿,西营镇又一次走在了前面。
该镇大型别墅群拆除后,南部山区管委会第一批以“青龙峪”和“黄金洞”为试点,面向全国征集拆违建绿设计方案,进行山体治理修复。来自北京、浙江、山东等多地的8家设计单位报名参加角逐,经过5位专家评审,已选出前三名。
下一步,两处试点将以生态保护为定位,建设郊野公园,强调自然化、生态化、野趣化,师法自然,打造成为明显区别于城市公园景观的市民游玩目的地。“青龙峪”试点,将与西营镇的“特色小镇”建设结合,更加侧重生态修复,届时园内将不设置盈利性的经营业态,不设置餐饮产业,更加强调生态性、公益性。
作为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街镇,西营镇对生态的追求是永不止步的,对于每一处拆除的违建、临建,都马不停蹄的让拆除处绿起来。截至目前,该镇建绿透绿已达65处,总面积达11500平方米。(本报记者 李小梦 通讯员 王斐)
新闻推荐
赵晓明摄崔健摄编者按骄阳在头顶暴晒,银发在额前飘拂。汗水顺着脸颊滴滴砸入泥土,自豪和热情的笑意始终洋溢在嘴角。济南创建文明城市的每一个脚步,始终闪现着他们默默付出的身影。...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