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徒弟从北京来济南
为学艺辞掉公务员工作
昨天,记者来到济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一间放满工具和材料的小工作室内,见到了正在教徒弟手工制鞋的彭仕增。他向记者介绍,制作微型鞋是完全按照正常皮鞋的工艺和步骤进行的,看似简单,实际上工艺非常复杂,所以徒弟要从手工制作普通皮鞋学起。
记者在谈话中得知,正在工作室中学艺的这名女徒弟小廖是90后,专门从北京来济南学习制作微型皮鞋的手艺,为此还辞掉了在北京的公务员工作,在济南租了房子。“就是喜欢手工艺,尤其是手工皮鞋。”小廖说,自己的这个决定也得到了丈夫的支持。
对于这个徒弟,彭仕增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有天分,有悟性,关键是真心喜欢这门手艺。”彭仕增说,其实想跟他拜师学艺的人也不少,但他收下的徒弟却寥寥无几,“每个想跟我学的人,我一定亲眼见见,聊聊,是不是真的适合干这行?”彭仕增表示做手工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真心喜欢,并想把这门手艺当做事业来做。
从车间工到设计师
从修鞋匠回归手艺人
彭仕增的父母都是原济南皮鞋厂的工人,他说自己从小在厂子里玩大,经过耳濡目染便对皮鞋制作产生了兴趣。在经历了下乡和入伍后,他选择从部队退伍,回到了济南皮鞋厂工作,成为一名车间工人。工作中他钻研技术,给车间做了几次小型的工艺改良,之后又显露了设计方面的才华,因此进入了当时的实验组,成为了设计师。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济南皮鞋厂最蓬勃的时代,生产的“飞行”牌皮鞋是山东皮鞋两大品牌之一。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视察济南时,曾专门订做了济南皮鞋厂生产的三接头皮鞋。彭仕增做了这双三接头皮鞋的缩小版,现在就摆在他的作品展示架上。
上世纪90年代,济南皮鞋厂逐渐没落直至停产,彭仕增为了生活干起了修鞋的行当,他说那段时间吃了不少苦,“修鞋是个脏活,干一天活回家,要洗无数次手,有时连饭都吃不下去。”还好,他热爱的事业并没有抛弃他。
2013年,老皮鞋厂厂房改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彭仕增被聘请回来挖掘济南皮鞋厂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当时厂里所有制鞋工艺的人就是我们研究组的,而当时我是组里最年轻的,其他同事不少已经过世了。”从那时开始,他为了手工制鞋工艺有更多样的展现方式,便着手研究微型皮鞋的制作。
闭关一年创作系列作品
微型皮鞋开辟网上销路
彭仕增制作的第一批微型皮鞋作品便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他决定在中国传统题材上进行系列创作。2014年,彭仕增“闭关”创作了中国各朝代和十二生肖的系列微型皮鞋。2015年8月,彭仕增带着他的微型皮鞋走上《中国梦想秀》舞台。
如今,彭仕增制作了各种类型的微型皮鞋,有济南皮鞋厂生产过的老式皮鞋,有中国各时期流行过的各样式的皮鞋,还有各民族的鞋,一面墙的展示架,摆着上百只微型皮鞋,最小的只有几毫米。彭仕增介绍,微型皮鞋的制作完全使用真皮材料,从刻鞋楦到制作完成,最快也要3天。
现在彭仕增的网店有时会接到一些微型皮鞋的订单,买家多是芭比娃娃和模型人偶的玩家,他们将想要的鞋子样式和娃娃的脚一同发给彭仕增,彭仕增便根据娃娃的脚来制作微型皮鞋。记者看到展示架上有十几双大小不一的“残次品”,有巴掌大的靴子,还有几厘米的女鞋,“有时做的不满意,就再做一双,满意了才寄给客人,这些不太满意的就留在我这里了。”彭仕增说,他曾经给一个运动鞋品牌制作微型运动鞋时,制作到第三双他自己才满意。
彭仕增希望通过微型皮鞋展现手工皮鞋的制作文化和历史,希望让过去老皮鞋厂的皮鞋制作工艺能传承下去,希望把这门手艺教给真心热爱这门手艺的人。
新闻推荐
□于恩胜爸妈年纪大了却变得自私了都说四十不惑,我到现在才明白一个道理:不要轻易地评判某件事某个人……三年前姨夫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我去医院探望,老人已经不认得我了。看...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