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内“吞云吐雾”,烟气弥漫,是街头的惯见场景。作为乘客,好不容易打上一辆车,坐进去后却被呛得喘不上气,真是“前人吸烟,后人遭殃”,尤其对于老人孩子乃至孕妇来说,更是苦不堪言。因此,出租车内禁烟,显然是有“民意基础”的事情。其实,除了北京市,国内天津、太原、深圳、重庆等地也曾先后对“出租车禁烟”进行过有力度的整顿,并通过城市管理条例的形式予以法治化规范,但是从全社会看来,个别区域“点位”的大力整顿,却很容易被整个社会控烟环境的“云蒸雾绕”遮掩起来,多数城市对于出租车内吸烟,还是处于视而不见的状态,管控明显疏松。“出租车禁烟”不力作为城市的顽疾,一定程度上跟人们对于“公共场所”的理解偏差有关系。一般地,大家会觉得公共场所就是医院、学校、车站、办事大厅或者办公室,再延伸一下,一些附带空间,比如厕所、电梯厢等,也被勉强接受纳入禁烟区域。但是对于出租车乘用空间,却很少有人将其作为“公共空间”来看待,因为这个空间不仅貌似“个人专享”,而且还是流动性的。其实,在城市管理中,无论地铁,公交车还是出租车,这些都是被纳入公共领域的。公共空间,说白了就是“共享空间”,烟民们必须要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
出租车内吸烟的负面影响,除了影响“城市文明形象”,还会因为出租车空间狭小,散烟换气效果差,对他人健康造成损害。另外,如果出租车司机吸烟,更会成为影响驾驶安全的隐患。于是,如何针对出租车实施控烟就成了一个城市管理课题。首先,出租车禁烟是被作为“文明提倡”而存在的,按照国家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不在车内吸烟是出租车驾驶员从业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开车不吸烟这是司机的职业道德,既然是道德,那就要靠自律。如果自律不到位,那就得“开罚”了,比如,2015年5月1日起实施的《济南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其中就将吸烟作为被禁止的“开车小动作”之一,对驾驶员进行罚款50元,记2分的处罚。
出租车禁烟难点在于其流动性,无论监控还是治理,在技术上都有很大的难度。不少城市的治理只能限于“抽检”,不具备全方位监管的条件。天津市去年前四个月也仅仅是对6名车内吸烟的驾驶员进行了查处,听起来吸一根烟罚款1000元挺吓人,但只是“抓了典型”,效果有限。不过,北京市此次推出的举报电话,把监督权交给乘客,则是一个有创意的治理举措。当然,如果将各地“开通出租车投诉平台”“的哥吸烟可拒付车费”等综合一下,想必更能收到奇效。本报评论员肖明君
新闻推荐
30多台共享充电宝租赁机低调入济两种租赁形式,1小时内充电免费充电宝跟风玩“共享”你会买单吗
共享充电宝租赁机记者曹茜摄摩拜和ofo的共享单车市场争夺战还没结束,在40天的时间里拿到超过12亿元投资的共享充电宝又站到共享经济的风口浪尖。一个多月以前,在资本市场炒得...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