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农村老家过年,走亲访友时,总少不了孩子的面孔。不过这个面孔,有时被忽略,有时很尴尬,有时又不适当地成为焦点。
婴儿:被忽略的精神需求
正月初一上午10点钟左右,两岁多的女婴涵涵,正在享受着久违的母爱,一会儿爬到妈妈背上,一会儿腻在妈妈怀里,好像粘在妈妈身上一样。
“走,奶奶领你出去玩!”奶奶说,涵涵听了毫无反应。
“孩子还是给妈亲,奶奶怎么疼都不管事。”奶奶开玩笑说。
涵涵的爸妈都在济南做书画装裱生意,刚满一岁不久,就跟爷爷奶奶回到了老家。老两口对这个孩子,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奶奶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白天晚上都搂着。但是只要涵涵爸妈回来,涵涵就不再找爷爷奶奶,只是粘在妈妈身上。
“我爸妈在济南也帮不上什么忙,把孩子带回来着,我们也省好多心!”涵涵爸爸说。
“其实孩子,这么粘妈妈,是因为没安全感。”记者说:“3岁以前,孩子最好由妈妈爸爸带,爷爷奶奶辅助更好些!”
……
涵涵爸虽然初中毕业就到济南打工,但自学书画装裱,也算个“文化人”,所以,记者给他说了不少。
“你说得这些,我从来不知道。”涵涵爸说:“我还以为,孩子这么小,谁看着都一样呢!”
记者点评:“孩子这么小,谁看着都一样!”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无数的婴幼儿离开亲生父母,成为“留守儿”。他们的父母有的是因为生计所迫,有的是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专门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有的是被社会大潮裹挟做出从众的选择,“村里人不都这样吗?”开车需要驾照,经商也必须先办执照,从事财会、律师、新闻、教师、医生等职业,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而做父母呢,仿佛只要生了孩子,就能从事这项“工作”。如果政府相关部门能在婚育阶段进行相关教育,如果学校教育能在中小学就进行这方面的普及,如果做了父母的能主动学些基本的养育常识,那么,就会避免一部分孩子在人生初期就遭遇一次次的“生离”。
幼儿:被逗弄的对象
与婴儿或多或少被忽略不同,在春节聚会中,三四岁甚至更大些的幼儿经常会成为亲戚关注的焦点,各种形式的“逗”为大人们带来阵阵笑声。
“叫舅舅,我就给你红包。”年初二,三岁多的佳佳和贝贝刚到姥姥家,舅舅就拿出红包说。
佳佳、贝贝是一对双胞胎,然而性格却大不相同。
“舅舅!”佳佳甜甜地喊道。
“好孩子,真聪明!”舅舅高兴地递过红包。
“贝贝,你也叫啊!”妈妈催促旁边的贝贝。贝贝面无表情,也不张嘴。“怎么这么傻呢,叫了就给钱!”妈妈又说。三番五次地催促,贝贝终于嘴一撇,哭了。
“给你红包!”舅舅赶紧说。
“你舅给你闹着玩呢!你看你这个倔劲!”妈妈一边哄孩子,一边抱怨。
记者点评:“尊重”这个词,在逗弄孩子的成人眼中,是一个从来都没有过的词。他们也不把孩子当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而是把孩子当成“宠物”,甚至连“宠物”都不如。因为,逗猫逗狗,用的诱饵,还是猫和狗所需要的食粮,而逗弄孩子,用的却是孩子眼中不需要的“钱”。逗弄孩子的成人,并没有恶意,甚至是因为出自对孩子的喜爱。但他们不知道,这种戏弄,会影响孩子对世界和周围人信任感的形成,会引诱孩子做出违心的行为来奉承大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影响。所以,建议给红包的长辈,要给就直接点,省了对孩子的“逗弄”!
学龄期:开口就被问“成绩”
“今年考试怎么样?”年初四,到姑姑家拜年的聪聪又一次被问到了成绩,“在学校里能排到多少名啊?”
“明年我就不来了!”过了一会儿,聪聪给自己的妈妈抱怨:“你们大人怎么回事啊?怎么到哪里都问我考试怎么样?”
记者点评:从表面上看,长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问是很正常的事儿。当如果成人能换位思考下,就能体会身为孩子的不快。譬如,正在外边上班的,亲戚当众问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失去劳动能力需要儿女供养的,亲戚当众问你:“孩子一个月给你多少钱?”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对象的,当众问你:“你怎么还没对象啊?”……这些话,其实都有关心的成分,而被问的人,多数都会很尴尬,共同的原因有一条:成绩好坏、挣钱多少、有没对象,都不是只靠自身努力就能解决了的事!站在孩子立场上想:平常学习挺紧张的,好不容易放假了能轻松下,再被问成绩、再被和同龄人比来比去,心里一定会不舒服!所以,建议长辈们,见到正上学的孩子,说些自己看到的孩子的变化,譬如:“长高了!”“真有礼貌啊!”过年过节人声嘈杂,你当众说两句批评或者鼓励的话,起不了多大作用!如果您真关心孩子的学习,又有帮助孩子的良策,那么,就专门约个时间,给孩子“私聊”吧!
农村大众报记者魏新美
新闻推荐
在济南市天桥区大桥镇小盖村有这么一家农场——杏坛农场,农场采用有机耕作方式种植蔬菜,如果你有兴趣的话,还可以亲自播种、灌溉、采摘,享受现实版“开心农场”的乐趣。这种农场运营模式就是...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