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新闻 章丘新闻 平阴新闻 济阳新闻 商河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济南新闻 > 正文

鲁西崛起生态绿色新区

来源:大众日报 2014-11-04 15:42   https://www.yybnet.net/

△韩国希杰集团中华区某单品最大生产车间坐落在开发区△中通客车车间一角△高新区新貌△新社区新生活△许多产学研项目在这里诞生△招商成果在这里可见一斑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聊城市区东部,1992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1995年10月启动建设,现辖4个乡镇(街道),面积191平方公里,人口15万。开发区先后通过ISO9000、ISO14000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荣获山东省开发区发展进步奖,是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科学发展园区、省级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新能源汽车),2013年3月2日,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肖会张同耀李瑞成

聊城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与以省会济南为核心的“1+6”都市圈形成经济发展联动区域。作为聊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处于这个新兴区域的咽喉地带。1995年10月8日,聊城开发区正式成立,开启了其光辉的历程。

19年来,开发区人砥砺奋进,用满腔的热忱书写着盛世华章。

19年来,一个立足聊城,辐射周边的现代产业聚集高地、生态新区,在鲁西大地拔地而起。

19年来,开发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一区一圈一带”的发展链条上,闪烁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耀眼光芒。

构建“2+5+1”产业板块

打造产业集聚“桥头堡”

去年3月2日是开发区来最具历史意义的一天,国务院批复聊城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定名为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聊城开发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的直接体现,更是开发区启动建设19年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19年前,聊城经济开发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几家以生产加工小型农机和人力车配件的私营小企业,不但产能低下,而且产品种类单一;农业基本以传统农业为主;商贸服务业以小商店、小型农贸市场为主。时光流逝,光阴荏苒,从“一穷二白”,发展到入驻各类企业1200余家,工商登记注册户数6000多户,累计投资超过500亿元;从最初100万元启动资金,到2013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一座立足鲁西,辐射三省,面向全国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强势崛起。

“过去的19年,是开发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的19年,是开发区打基础、谋发展、上台阶的19年。开发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健全,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如同一艘扬帆起航的巨轮,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破浪前行。”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广平说。随着“一区一圈一带”等国家省市战略的实施,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叠加机遇,擦亮“国字号”品牌,按照聊城市“东融西借跨越赶超”部署要求,树立起新常态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二次创业”,以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原则,积极创建生态型绿色园区,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中原争第一、全国进百强、打造千亿级”目标,全力打造聊城市对外开放的示范区、重大项目的集聚区、新兴产业的带动区、功能齐全的新城区。

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开发区审时度势,充分挖掘产业优势,构建起“2+5+1”产业发展新格局。“2”即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二大主导产业;“5”即汽车及零部件、机电装备制造、金属材料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食品医药、现代服务业五大产业板块;“1”即推动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龙头的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五大产业板块,集聚了一批知名企业抱团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规模效益:

——以中通客车、中通工业集团、时风集团、济柴聊城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拉大做长汽车产业链条,积极引进整车制造和汽车电控、电机、电池、车桥、车身、转向器、轮毂、汽车线束等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全力提升改造传统汽车制造业结构,发展新能源客车、特种专用车辆,农用运输及联合收割机械以及汽车零部件产业。

——以浙江日发集团、山东万合工业集团、广东博创机械股份公司为龙头,全力培育和发展纺织机械、制药机械、注塑机械等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业。

——以海鑫达石油机械、鲁西新能源设备、汇通国际金属物流园为龙头,培育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和金属产品交易基地,集中打造铜铝和钢管精深加工产业,向科技型、环保型、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以韩国希杰集团、荷兰帝斯曼集团、六和饲料集团为龙头,培育世界上最大的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基地。以香港华润啤酒、龙大植物油、西班牙艾雅贵食品为主体,打造鲁西地区最大的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以川成制药、阿华制药为主体,培育生物制药、药用辅料及基因工程产业,集中培育和发展生物制药、节能环保及水处理及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以“一带两轴八大支撑”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抢占聊城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制高点。“一带”即现代物流集散带。“两轴”即沿东昌路、中华路两个城市发展主轴,建设高端商贸金融服务业核心区。“八大支撑”即着力抓好物流园区、艾科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红星美凯龙商业综合体、义乌国际商品城、中央商务区、保税物流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和汇通国际金属物流园等八大现代服务业基地。

千百年来,农民与农业密不可分。为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开发区大力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在开发区北部,有一片20平方公里的“绿野”,这里正是开发区建设的农业龙头项目聊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园。该园区定位为“两个基地、两个中心”,即鲁西重要的以生态品牌为主导的蔬菜生产基地、鲁西乃至华北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华北重要的以杂粮和蔬菜为主导的良种繁育中心、鲁西著名的城郊观光休闲旅游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和农民参与的三位一体运行模式,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截至今年9月底,园区引进了中国农资公司、航空育种、北京致远等农业企业17家,计划总投资23.6亿元,直接带动周边地区3000多农民就业,每年增加农民收入4000万元。

如何实现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开发区掷出“招大引强”这枚“棋子”。在当下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生产要素受到约束的情况下,招商引资更应慎之又慎。招商过程中,开发区人越来越理性。有项目来投资,他们会认真分析项目是否与自身产业布局相吻合、是否有助于产业集聚、是否有发展空间;他们还实行招商项目问责制,谁招商谁负责,开展招商选资,确保项目引进质量;他们把招商重点放到世界500强、全国500强及行业前三强上,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的合资合作,争取引进一批龙头型项目,力争通过一个企业的引进,带来一批企业,拉动一个产业,形成一个基地。目前,韩国希杰集团、荷兰帝斯曼、西班牙艾雅贵、香港华润集团、中通客车集团、比亚迪汽车集团等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开发区。今年上半年,开发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0.09亿元,累计开工项目18个。新签约项目21个,计划总投资458.2亿元。

外向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韩国希杰、荷兰帝斯曼、西班牙艾雅贵等数十家知名外资企业先后入驻开发区,开发区利用外资水平逐步提升,出口创汇占全市的比例稳步增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开发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突破70家,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9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3亿美元,进口额6847万美元,对外贸易稳步推进。

产城融合发展

构建聊城“跨越赶超”的新门户

城以产兴,产依城聚。

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秉承着产城联建、产城共荣“双轮驱动,比翼齐飞”的循环发展模式,大力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操作中,坚持“规划、土地、环境都是资源”的理念,把产业和区域、资源有机结合,推行“镇园合一”发展模式,最大力度统筹整合、发挥引领作用,大力实施“片区建设”工程,切实推进产业“升级、发展、拓展”三大片区建设,实现园区化发展、板块式集聚、梯次式推进。

其中产业升级区,即东外环路以西、牡丹江路以南建成区。促进东城、蒋官屯工业园部分企业的整合提升、腾笼换鸟,推进“退二进三”、优化升级。突出抓好东昌路和中华路两侧商贸金融区建设,加快金融、创新创业、电子商务、软件开发、服务外包等高端服务业发展。目前,该片区金银岛商务区、中央商务区、国际会展中心、企业总部基地、振华购物中心、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商贸中心一字排开,展现出高端商贸金融服务区的大气魄。

产业发展区,即产业升级区以外、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区域,北部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和市场,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高速公路两侧及牡丹江路以北重点布局、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金属材料深加工、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东外环路以东、东昌路以南打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起步区。如今,盖氏邦晔物流、保税物流中心、千千佳物流、大运万里国际汽配物流,以及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汇通国际金属物流园如线穿珠,形成物流集散带,成为聊城打造“物流强市”的主要支撑。中通客车新能源基地、金属深加工产业园、聊城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重点园区蓬勃发展。

产业拓展区,即四新河以东区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先进装备制造、金属材料深加工、节能环保产业园,形成“三纵三横”50公里路网,启动建设聊茌东大三角能源基地。目前,“聊茌东”重要连接枢纽黑龙江路东延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一干渠路正在推动建设。

产城融合发展,就是以城市为基础,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完善服务配套。19年的积淀,开发区无论产业经济,还是城市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张1997年的开发区航拍图,相纸已泛黄,但仍可清晰分辨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初期的概貌:沿着主干路的东昌路东行,跨徒骇河就是城区的边缘,孤独伫立的转盘周围,除了散落的几个村庄外,大都是灌木成丛的荒野地。

当你漫步在华灯初上,夜色朦胧街道,浏览着开发区的街景时,不由得不对这惊天巨变而为之赞叹。霓虹闪烁、高楼林立;大项目攀肩比邻,好企业比比皆是;人们在感受着开发区跨越发展的全新气息同时,也尽览着开发区现代发展的繁华之美。摇曳多姿的广场舞,让你的生活充满惬意时,也会让你不觉间对开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出感叹。今天的开发区,已拥有完整的金融、商务、医疗、教育、生活等配套服务体系。在60平方公里的建成区范围内,形成了“十一纵十一横一环”的交通网络,并实现了双水源、双电源、双汽源的供应格局,具备了承载大项目入区建设的条件。

特别是近两年,开发区全力实施“四百城建”工程,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全力打造“民生最惠、功能最全、生态最美”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央商务区、红星美凯龙家居广场、金银岛商务区等多个商圈初步形成,一个具有现代时尚气息的“城市新中心”呼之欲出。

水是生态之魂。开发区从生态水系景观入手,做活“水”文章,积极抓好“两区三河”工程,加快古漯河生态旅游区、徒骇河养生保健休闲区规划建设和招商,推进小湄河、周公河、四新河三条河流生态治理,全面建设立体生态水系景观,让城市整体景观彰显生态特色。届时,形成东部四新河风景区、中部小湄河生态公园、西部千亩莲湖、北部周公河风景带等立体式生态水系,在保护沿河湿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景观的服务功能,在优化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提升经济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营造宜业宜居的富民“新区”

“除了资源禀赋,靠什么吸引投资?怎样实现富民强区?”软环境是一个地区提高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哪里环境好,项目、资金、人才等就向哪里流,哪里发展后劲就强。“我想,唯有营造一个高效的政务环境,创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打造一个最具活力的开发区。”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广平的话语掷地有声。为此,开发区把投资“软环境”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营造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中,打出一套“组合拳”:

——政务建设“零距离”。搭建服务平台,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服务体系,与服务对象“心贴心”“零距离”。一方面,不断延伸服务网络,向上抓好对口连接,向下抓好乡镇(处)便民服务大厅建设;另一方面,不断拓展政务服务功能、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把行政投诉、综合招投标、电子政务、电子监察、政务公开等多项工作纳入服务内容。促进银企沟通对接“联姻”,针对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建立起民营企业人才引进、培训绿色通道。

——运营环境“零障碍”。对落户安家的大项目、大企业,建立服务跟踪响应机制,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做到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主动提供“全天候、无缝隙、保姆式”服务。强化“镇园合一”管理体制,按照“引得来、留得住、落得快”要求,实行“领导挂帅、镇园一体、片区分治、部门帮包”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行政服务“零延误”。打造“审批项目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收费标准最低,服务发展最好”的政务环境,在原有151项行政审批项目基础上,清理后保留63项。行政审批主体由23个减少为15个。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单位,实现“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对仅需书面审查的,要做到即时办结;一般事项实行“一审一核”,3个工作日内办结;重大事项实行“特事特办”,全面提升办事服务效率。

一个地区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这个地区的城市形象。创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开发区“软环境”建设的“重头戏”。19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实施“民生优先”工程,逐步推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区”创建工程、优质岩溶矿泉水引入工程、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乡村卫生一体化工程、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建设工程、城乡居民住房环境改善工程、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群众文体休闲小广场建设工程等“十大民生工程”,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小湄河湿地公园位于开发区中部,2014年升级为省级湿地公园。人工湿地公园不仅让前来游玩的市民休闲娱乐,更能发挥其“城市绿肺”功能,如今小湄河生态湿地公园焕发出勃勃生机。

活力,是开发区弥足珍贵的资源。活力,让开发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为打造“活力开发区”,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台了系列政策:凡是新引进项目,开发区实行开办环节零收费、土地零收益、三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的“三零”政策。

推进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实现零成本创业、零首付注册、零障碍服务。仅今年上半年新登记企业249家,注册资本5.6亿,分别增长61.7%和63.2%,工商业户新增393户,汇通智慧创新大厦跻身省级创业孵化基地。

加速推进企业上市,开发区与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开发区挂牌工作办公室成立揭牌,光标彩印股份有限公司鸣锣开盘,成功挂牌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步入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之路。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充分发挥兴业公司作用,推进融资平台建设,建立企业、孵化器、高校院所、研究机构四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园,每年列支3000万元经费配套企业科技投入,支持企业研发设计、装备提升及平台建设,激活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为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开发区构筑了四大平台。一是用待遇留人,构筑引才平台,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机制。2013年对引进的48名高层次人才共计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和生活补贴100多万元。二是用事业留人,构建企业项目平台,支持企业创建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等科研载体。三是用政府公信力留人,构建政策平台。对受聘来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和科研启动资金。四是用感情留人,构建服务平台。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专家制度,班子成员联系科技拔尖人才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走进今日开发区,我们切身感受到,一座活力四射的生态型绿色开发区正在鲁西大地强势崛起。

新闻推荐

新文化运动的山东旗帜

□本报记者卢昱1882年10月28日,王祝晨出生在齐河县安头乡王举人庄。“王举人庄是黄河决口的大流必经之地。我父亲出生后连续五年水淹全庄。众乡亲忍饥受寒,在屋顶或者树杈上过活。黄水...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鲁西崛起生态绿色新区)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