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利报道社区居民组成的合唱队正在表演。通过回收自有房产、租赁等形式,市中区着力解决了基层社区无服务场所的问题。以问题整改开局亮相、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以问题整改交出答卷,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中区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开展“直面矛盾、攻坚克难”项目化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活动,梳理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社区办公场所不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31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现实难题以及涉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风建设等220个整改事项。对问题建立整改清单,落实台账管理,明确解决的时限目标、责任主体,实行跟踪问效,做到完成一个销号一个。截至目前,确定的885项整改任务已完成626项,在解决具体问题中让群众看到变化,在整改落实上作出市中示范。
□本报记者申红韩伟杰本报通讯员朱振韩天鹏
啃硬骨头——
“纸上学校”终落地
“熬了11年,学校终于建了起来,孩子能够正常入学,对家长来说就是最高兴的事。”近日,在济南舜华学校院内等待孩子放学的张杰说。
位于济南玉兴路2号的舜华学校是市中区伟东新都小区的配套学校。2003年该小区建设时,拆除了周边3所学校。开发商与市中区教育部门签订协议,承诺小区配套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于2005年建成后交付使用。但因开发商的承诺迟迟未兑现,伟东新都配套学校成了“纸上学校”,居民组建维权群,不断通过多种渠道反映问题,伟东新都配套学校成了一根难啃的“硬骨头”。
为解决伟东新都“纸上学校”落地难的问题,去年下半年,济南市成立了由市建委牵头,济南市中区政府、济南市教育局等联合的伟东新都项目协调小组。今年3月11日,协调小组召开第一次协调会,确定要加快建设伟东新都配套学校。自此,协调组几乎每周都要开一次调度会,停留在纸上11年的伟东新都配套学校也进入了建设“快车道”。
坚持问题导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中区将教育资源不均衡作为主动靠前整改的民生难题,伟东新都配套学校成为整改的突破口。今年8月28日,伟东新都配套学校改名济南舜华学校正式交付市中区教育局,市中区教育局在前期为该校配备了优质的师资资源,并保证了学生如期入学。
市中区教育局局长刘绍辉介绍,通过组建教育集团,目前市中区69所中小学中已有53所学校进入教育集团,教育集团化达到81.5%,真正做到从硬件、软件上解决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
直面问题——
“医联体”串起三级医疗机构
10月27日,市中区人民医院新院开诊试运营。如今该院有了个新名字:山东省立医院西院区。除了要辐射周边阳光新路和建设路两大生活圈,填补市中区西南部医疗空白之外,该医院更重要的任务是连接三级综合医院和一级基层医疗机构,共同组成“321”区域性医疗联合体。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整合不到位”,在市中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医疗问题被列入5项亟须解决的民生难题之一。作为区级公立医院,市中区人民医院则承担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任务。
“老百姓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一生病就往三级医院跑,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基层医疗水平难提高,另一方面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的情况。”市中区卫生局相关人员说,要打破群众就医的怪圈,就要提升一级、二级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让基层医疗机构有地方、有人、有设备为百姓看病。“市中区有98处村级卫生室、4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家乡镇卫生院,通过组建医疗联合体,形成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基层医疗机构紧密协作的关系,实现小病在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到区医院,重病、急症到大医院的分级诊疗,降低群众医疗费用的同时也能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我们按照地理位置,形成19家中心卫生室,配备相应的设备、人员和药品。比如现在中心卫生室配备上做心电图的设备,居民做完心电图远程传给专家,不用跑远路就能得到大医院的诊断。”据介绍,市中区下一步将实现居民就诊三级医疗机构一卡通用,并以区级医院为核心打造市中区医疗健康集团,形成区域中心实验室、区域消毒供应中心、区域康复中心等,进一步整合区域内的医疗资源。
服务便民——
破解基层“无场所服务”问题
“等下个月居委会搬了新址,我们就有自己的活动中心了。”10月29日上午,市中区杆石桥街道春元里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孟宪兰高兴地设想着社区以后要办的活动,困扰居委会多年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
“我们社区由之前3个社区合并而成,有7000多口人。居民要办事的多,想搞活动的也多,但是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只有150平米,想办个室内活动都要去借用辖区单位的会议室。”孟宪兰告诉记者,2006年之前,春元里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只有30多平方米,一间屋子既当会议室又当仓库、活动室。之后,在市中区、杆石桥街道的帮助下,居委会办公场所增加到150平方米,但面对居民日益增多的需求,孟宪兰仍感到“地方不够用”。
“居民对居委会的需求越来越多,更多的社区活动,老年人的日间照料,青少年的四点钟课堂,这些需要有固定场所。”孟宪兰告诉记者,春元里社区都是80年代的老小区,老年人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2000多人。她一直想办个老年饭桌,但苦于没有地方,只能把想法搁置。“老城区寸土寸金,想有个集中的区域用于社区活动并不容易。但是社区办公场所不足,服务能力达不到,居民需要的个性化需求就满足不了。”杆石桥街道党工委办公室主任赵晓雯说。
同春元里社区的情况一样,在市中区,诸多社区的办公场所都不足300平米,面临着“无场所服务”的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中区引导支持各街道通过新建扩建、改造提升、产权置换、房屋租赁等形式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条件,着力解决城市社区办公场所不足的问题,实现全年新增300平方米以上的达标社区10个以上。
新闻推荐
□李艳王原报道本报济南讯记者从济南市教育局获悉,第十一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全国决赛、省级复赛成绩近日揭晓,济南市再获佳绩。本届竞赛活动济南市共有25所中...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