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像》1981年73×50cm
△《春妮小像》2014年114×64.5cm
△《山村妇女组画之一》1979年70×48cm
△《当代英雄》1960年170×115cm
△《慈母手中线》2013年80×52cm
△《盛装的卓玛》2012年130×70cm
△《乡情》1988年77×68cm
由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的“传承——单应桂美术作品巡礼展”将于10月11日至31日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展出山东省著名女画家单应桂不同时期的作品近200幅。展出画作包括单应桂捐赠给山东美术馆收藏的65幅代表作品,包括《如果敌人从那边来》、《铁索桥畔》、《沂水欢歌》等,其他为画家本人提供的国画、年画及速写、写生(水墨)作品。
单应桂早年从事招贴画、连环画、年画创作,考入中央美院后先后师从一代宗师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从大师那里继承了水墨写实观念,以对现实生活淳朴的情感和对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深入研究和借鉴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富有文化意义和生命活力的绘画面貌,在当代中国美术史上写下了极其精彩的一笔。如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所言:“单老师这一辈画家不仅是共和国培养的新一代画家,也是始终关注着我们这个时代、和时代共命运的画家,没有这个时代就没有她,没有她这一代画家也便没有这个时代的美术史。”
自1958年作《和平幸福》(门画)、1983年作《母子情》(门画)到1984年作《湖上婚礼》,单应桂对传统年画的研究,对新年画创作水准的质的升华,不仅使她成为山东年画界的代表人物,也使她成为整个共和国新年画的开拓者之一。正是她和许多同道的一批成功作品,证实了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可以在转换中获得新的生命,写就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华彩一章。单应桂对当代美术的突出贡献亦在于此,她无疑在当代年画的群星谱上有自己璀璨的星座。
除在年画上取得突出成就外,单应桂更是一位优秀的国画家。从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期间创作《当代英雄》起,相继又创作了《铁索桥畔》、《如果敌人从那边来》、《春风》、《山村妇女组画》、《高原组画》、《红头巾》、《逃亡——童年的回忆》、《沂水欢歌》……这一系列优秀作品都是她对新中国画的奉献。如果说她的老师蒋兆和、叶浅予分别在三四十年代为中国人物画由佛道造像和古装仕女向现实人物、向民间大众的转换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单应桂和她的同代人则是继续拓展这一道路的又一梯队,并相继涌现了姜燕、于月川、单应桂、周思聪、王玉珏等一批卓有成就的女画家。她们自然而然地以她们的画笔侧重于女性形象的表现,有意无意间实现了人物画中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的平衡。近十几年来,单应桂笔下的女性形象更多了女性的本色,女性的母亲胸怀及爱美的本性。女性在社会和人生旅程上的特殊位置,女性特别敏感的和平与爱这两大主题,都通过单应桂的视角,通过流畅精到的线条和质朴中流溢着美气的形象,得到了更加细腻和微妙的传达,这是作为女画家的她为山东美术乃至全国美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单应桂热爱生活,对她来说,深入生活写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开始,现场写生伴随了她全部的艺术生活,四进沂蒙、独步高原、深入油田等写生活动,给她带来了艺术上的丰收。此次展览,我们可以从单应桂的许多精彩感人的作品中,体味到她热爱生活、关注现实、表达艺术情感的拳拳之心。在《山东大婶》、《八月文都》、《捻羊毛》等作品中,生活的点点滴滴情趣,人们的一颦一笑,无不得到了生动表现。另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单应桂以闲适轻松的文人笔调创作的国画作品,如《羲之爱鹅》、《李太白踏月寻句》、《寻梅》、《山茶花》等。夕阳之年,她越发流露出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更显现出内心深处追寻精神高境的理想。
从总体上看,在单应桂六十余年的艺术旅程中,无论从事年画、国画还是版画,既善于兼收并蓄、学习新知、变化技巧,又贯彻着三条稳定的主线: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艺术的坚定信念;对当代女性形象的特别关注;对人民生活始终不渝的热情。所有这一切作为一种合力塑造了她,也使她的艺术闪现出她独有的现实主义的光华。当中外的许多精英艺术淡化了对人生的热情,在海外女性称羡中国女画家享有平等权利的啧啧声中,当世界化的现代艺术抹平了民族界域的今天,日益显示出单应桂始终坚守的这三条主线的可贵。当今的青年画家们,欲进一步推动中国民族艺术的现代性转换,仍然可以从单应桂女士的艺术中获得良多启示。
展览名称:传承——单应桂美术作品巡礼展
主办单位: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4年10月11日—10月31日
展览地点:山东美术馆二楼B1、B2、B3厅
展览内容:各类作品近200幅
单应桂艺术简历
1933年9月,出生于济南市,祖籍山东高密。
1946年,入山东省立女子中学初中。
1948年7月,初中毕业,考入山东省立济南女子师范学校。
1949年5月,任山东人民出版社(原新华书店编辑部)助理美术编辑。
1950年,创作《加紧生产援朝卫国》获山东省美展丙等奖。
1951年,创作《努力学习建设祖国》获山东省美展乙等奖。
1954年,创作《风婆婆》(连环画)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6年9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业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刘凌沧诸先生。
1958年,作品《和平幸福》(门画)入选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及在苏联莫斯科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临摹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一段)留校做教材。
1960年,作品《当代英雄》(中国画)入选北京市“五一”美展并赴瑞典、芬兰展出,后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
1961年,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1962年,调山东艺术专科学校(现山东艺术学院)任教。
1963年,调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工作。
1964年,作品《育苗》(年画)、《红色汽车站》(中国画)同时入选全国美展。
1966年,停止艺术活动,在齐河“五七干校”和泗水县农村插队劳动。
1972年,作品《铁索桥畔》(中国画,合作)入选全国美展并赴法国、意大利、德国、罗马尼亚等七国展出。
1973年,作品《如果敌人从那边来》(中国画)入选全国美展,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
1974年,作品《湖上小学》(年画)入选全国美展。
1977年,作品《做军鞋》(年画)入选全国美展。该画陆续获山东省美展一等奖、全国年画评奖三等奖,入编《中国新文艺大系》,淮海战役纪念馆收藏。赴北京参加全国美术工作会议(特邀代表)。
1979年,作品《毛主席爱孩子》(年画)入选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收藏。入围东京“诺马奖”提名展。创作《沂水欢歌》(第一稿,写意版)。
1980年,创作《春风》多次赴日展出,后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卷)。
1983年,创建山东艺术学院年画专业,任教研室主任。当选济南市第九届人大代表。陪同叶浅予先生赴济南、烟台、曲阜讲学。
1984年,作品《湖上婚礼》(年画)、《迎亲图》(版画,合作)、《母子情》(年画)同时入选全国美展,前者获全国二等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年,参加第四次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创作完成《山村妇女组画》。
1986年,随中国画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并在东京金沢、九州等五城市参加系列交流活动。海部俊树(原文部大臣、首相)在官邸接见。到青海深入生活归来创作《高原的诗》、《八月的文都》等作品。
1987年,参与策划组织的“第一回中日女画家水墨交流展”在济南开幕。当选为山东省妇联常委。
1988年,当选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当选为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主席。创作完成作品《三口之家》(版画)获山东省版画大奖赛一等奖,后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入选全国“三版展览”及“中国现代版画展”。被评为首届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三八”红旗手。
1990年,作品《六艺图》(铜版壁画,合作)获全国科普美展二等奖及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浙江之行。
1991年,参与组织“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山东之行。
1992年,参与“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湖南、湖北之行。
1993年,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聘为全国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当选为济南市第十届人大代表及外事侨务委员会委员。
1994年,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赴北京参加“蒋兆和诞辰90周年艺术研讨会”。
1995年,作品《逃亡——童年的回忆》(中国画)获“正义·和平·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国际美展”特别奖。作品《母子情》(年画)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世界女美术家作品展”。再次被评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996年,第二次赴日本访问交流。重作《沂水欢歌》(中国画,第三稿)。
1997年,第三次赴日本访问并举行“中国水墨画山东四人联展”。策划并组织的“第二回中日女画家水墨交流展”在济南开幕。
1998年,入编英国剑桥名人传记中心《世界杰出人物》一书。
应邀赴韩国进行水墨交流。《砚边寄情》(散文集)出版。
1999年,举办“单应桂从艺50年师生友画展”。《单应桂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第四次访日,应日本、中国水墨画交流协会邀请赴日参加在舞鹤市举办的“日中水墨画合同展”开幕式。
2000年,第五次访日,应日本、中国水墨画交流协会邀请,率山东女画家访问团(12人)赴日参加在东京举办的“第三回日中女画家水墨画交流展”,并访问京都、奈良、福冈、大阪,同时到雪舟的故乡参加“雪舟缘·川崎町第一回日中水墨画交流公募展”开幕式。
2001年,访问俄罗斯,参观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博物馆、特列恰科夫画廊。创作完成《普希金公园》(中国画)。
2002年,香港回归五周年,参加孙轶青为团长的“相约香港”文化交流团赴港,与香港文化界举行交流座谈及联谊活动。
完成《苏兹达里街头》《牧羊人》《背乡离井——童年的回忆之二》等中国画作品。第六次访日,率山东女画家访日团参加“第二回日中水墨画交流公募展”开幕式。被山东省政府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03年,参加“当代优秀作品展——山东作品展”晋京展出。
“非典”流行,创作《没有硝烟的战场》。重画《铁索桥畔》(中国画,第六稿)。七十华诞“单应桂艺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2004年,完成《参军图》(中国画,第四稿)。重画《背乡离井——童年的回忆之二》(中国画,第二稿)。
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颁发的“优秀人民艺术家”称号。
2006年,《含墨留痕——单应桂秦胜洲艺术人生》(王振宇著)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
2007年,安徽淮北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及美术界的专家教授在淮北市举办“单应桂秦胜洲艺术研讨会”。赴北京参加“叶浅予百年诞辰艺术展及学术研讨会”。
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文化艺术界杰出人物推选委员会推选单应桂为“中国画坛30位杰出人物”并颁奖。
2009年,参加山东省女画家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活动。《湖上婚礼》入编《中国美术60年(1)》,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口之家》入编《春华秋实——中国版画60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0年,“路漫漫兮——单应桂从艺60周年作品回顾展”在青岛举办。散文集《容园绘事》(上、下)由青岛出版社出版。
2011年,策划组织“山东民间年画改革63周年作品回顾展”并撰文《曾经的辉煌》。完成《秦胜洲传》前半部。“单应桂从艺60年作品临沂汇报展”在临沂展出,并向临沂市政府捐赠《战地护士》、《羲之爱鹅》两件作品。重返1979年曾深入生活的沂水县局埠村看望当年的老乡亲,归来完成《重返沂蒙》一文。撰写《忆华君武同志》、《永远怀念王流秋老师》等文章七篇。率山东女画家代表团12人赴韩国参加“中、日、韩国际女画家交流展”开幕式及绘画交流活动。赴井冈山参加“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井冈山全国名家书画精品大展”开幕式,并参观井冈山革命圣地。参加在青岛举办的“中央美院50年代同窗五人展”,座谈回忆中央美院当年诸名师轶事并录音留资料。
2012年,完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像》、《藏女组画》(四幅)。举办并参加“龙年六人展”和“单应桂任海宁母女画展”。向山东艺术学院捐赠作品25幅。向山东美术馆捐赠作品60幅。
2013年,向故乡高密单应桂美术馆捐赠作品60幅。再次向山东美术馆捐赠作品5幅。高密单应桂美术馆开幕。完成《受难的母亲——童年回忆之三》。
2014年,创作完成《沂蒙山人》组画、《孩子们》组画、《仁者寿》等10幅中国画作品。
新闻推荐
□记者王红军报道本报济南讯10月1日晚,阵容强大、笑星云集的《明府芙蓉馆》曲艺大舞台举行落户山东剧院的首场演出,而一张能让消费者享受山东文化消费便利与实惠的山东文化惠民卡也在...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