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勤报道副院长、角膜病专家张玉光为患者实施角膜移植手术□本报记者杨润勤
本报通讯员王胜男
日前,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从美国引进5枚眼角膜,让5位普通患者有了“新眼睛”。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等了2年终于等来“洋角膜”
“这5年真难熬!天天摸黑过日子,换上了角膜,什么都看到了,你的眼,你的脸,护士、大夫的笑,窗外明晃晃的天,绿茵茵的树,真好!”日前,记者在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看到,一位更换“洋角膜”复明的青州李姓老人,拉着该院副院长、角膜专家张玉光的手动情地说。
张玉光告诉记者,老人患的是病毒性角膜炎,眼睛疼痛、畏光,几近失明。最好的医治手法就是更换眼角膜,但是,因为没有供体,老人已经等了2年。这次从美国引进的角膜来了,我们马上通知她住院进行移植手术。手术很成功,老人的裸眼视力已达到0.3,可以正常生活了。
济南一位张姓患者说,他等了1年多,才等到医院手术的电话,手术后重新看到了清晰的世界。
“洋角膜”还为其他3位患者送来了光明。张玉光说,这次一共引进了5枚眼角膜,由于新鲜眼角膜在保存液里只能保存2周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百分之百移植成功,医护人员加班加点,用最短的时间,将这5枚眼角膜全部成功植入患者眼中,让他们有了“新眼睛”。
角膜移植没有地域人种局限
在手术前,患者曾担心地问张玉光,换上美国人的角膜,眼睛会不会也变成了蓝色?张玉光耐心地给患者解释,眼角膜是眼睛前部无色透明的表层,像透明的镜头,上面没有血管,常见的眼角膜病症状是眼角膜因疾病、外伤、感染变得混浊,或有其他原因视力就会骤然下降,它像汽车的挡风玻璃一样容易损坏。角膜移植没有地域、人种、年龄、性别的局限,角膜的成分都是相同的。
该院成功为5位患者更换“洋角膜”后,消息很快传开,许多患者登门或电话咨询,最为担心的是,从国外引进眼角膜是不是很难,以后还会引进吗?
该院眼表疾病科主任韩旭光介绍,今年6月,该院与美国相关眼库签约引进。由于人体组织入境手续复杂,经过3个月的手续审批,这5枚“洋角膜”才进入济南。熟悉了引进角膜的路径,以后审批速度会快一些,可根据病人的不同需求定期定制进口各类角膜组织,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患者300万人以上,
每年手术总量仅5000多例
“眼下引进角膜毕竟是权宜之计,还是希望我们的角膜捐献事业能够得到好转。”张玉光说,我国的角膜捐献很尴尬,全国大约有角膜致盲患者300万人以上,但每年的角膜移植手术总量仅为5000多例,所以成千上万的角膜致盲患者只能在黑暗中苦苦等待光明。
据记者了解,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角膜捐献的意识很强,比如美国,捐献眼角膜已经成一种骄傲的文化象征,公民在领取驾照时,驾照后面都注明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愿不愿意捐献角膜?”几乎都填“愿意”。美国每年因感染性角膜疾病需要角膜移植的患者仅5万人,而每年角膜捐献量可以达到15万枚以上,剩余的10余万枚用于科研或捐献给其他有需求的国家。
有关专家分析,或许是受传统观念影响,至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愿意投身到角膜捐献的公益行动中来。
新闻推荐
□记者袁涛赵洪杰报道本报济南10月15日讯今天,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主持召开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座谈会。他强调,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强化人才支撑,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山东...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