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龙许士涛报道夏津县省级标准化幼儿园配有多媒体教室,图为幼儿园孩子在上音乐课。□本报记者张宇鸿本报通讯员董玉龙许士涛
夏津县宋楼镇红寺高李村,一座崭新的幼儿园分外惹眼:红黄色调小楼修建得如童话里的城堡一样漂亮,院内养殖区、种植区、体育运动区俱全,教室内快乐阅读角、小小建筑师、宝贝超市、小小药房、音乐区、手工坊等十余个小版块井井有条……这就是通过省级验收的宋楼镇中心幼儿园。
不仅宋楼镇,夏津县每一个乡镇都有一所省级标准的幼儿园。财政并不富裕的夏津县,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秘诀何在?
农村学前教育
成“最短板”
今年9月份,渡口驿乡渡西村的冯娜娜把孩子转到了新建的乡中心幼儿园。“在这里孩子学习、生活都比较正规,条件不比县城差。”冯娜娜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冯娜娜所处的渡口驿乡与河北省清河县沿运河分界,是夏津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去年7月份之前,这个乡没有一所合格的幼儿园,仅有7家农户在自己院子里建的达不到办学条件的“黑幼儿园”。全乡15个村庄有1400余名家长像她一样,为孩子学前教育发愁,送到县城,24公里路,接送都是问题;送到了附近的“黑幼儿园”,始终悬着一颗心。
渡口驿乡是夏津县学前教育的一面镜子,在2013年以前,该县14个乡镇没有一处达标的幼儿园。孩子上学,只能被送进散布于农家院内的159家“黑幼儿园”内。这样的幼儿园,不仅消防、卫生不达标,基本的办学条件也不达标。当年曾经办过这样幼儿园的王茜介绍,“与其说是幼儿园,不如说是托儿所。”她把自家院子改成幼儿园,唯一的教具是一台电视,唯一的玩具是一部小滑梯,而教师则是聘请的无资格证的待业人员。县教育局托幼办杨瑞杰说,农村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各学段的‘最短板\’。”
2100万财政资金
撬动8600万民间资本
“建设幼儿园,最大的难题就是一个字:钱!”夏津县委副书记、县长才玉璞感叹。作为鲁西北欠发达县操持“柴米油盐”的“一把手”,才玉璞深知,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6.52亿元的夏津县,要在每个乡镇建设一所省级标准化幼儿园,仅靠财政是办不到的。
经过反复研究,夏津县级党政班子出台了一个决定,他们打算用财政资金和优惠政策作为杠杆,撬动民间资本投资学前教育。具体做法就是“两优先一奖一免一补”:优先在乡镇驻地规划中选择建设用地,优先立项审批建设项目,标准达到要求给予奖励,免收行政收费,补充公办教师。他们规定,乡镇中心幼儿园由所在乡镇无偿为民办者提供所需土地,使用权50年;地方政府在民办幼儿园建设中行政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收费;建成幼儿园后,达到省级标准的,奖励50万元,一次性拨付到位;同时,为每个达标民办幼儿园逐步配齐10名公办在编教师。
他们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自主招生,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教育局牵头,乡镇街道为主,投资者举办,学管会监管”的管理运作模式。同时,依法分步骤地取缔达不到办学条件的“黑幼儿园”,为标准化幼儿园留足发展空间。
政策杠杆撬动,使得民间资本的“活水”流入教育“水渠”。从2012年起,夏津县政府提供土地215亩,县财政拨付资金2100万元,吸纳民间资本8600万元,改扩建村(社区)幼儿园65所,民办幼儿园17所,民办公助幼儿园14所。在收费上,夏津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条件,把收费标准降低一个等级,乡镇民办公助幼儿园达到省级标准的,按县级幼儿园收费,最低每生每月100元。对贫困家庭孩子减收,最低只收60元。达到了每个乡镇都有一所省级标准幼儿园,使得120多个村庄的孩子在家门口就享受省城孩子能享受的学前教育。
硬软件同步
“高标准”提升
据夏津县教育局局长耿洪洲介绍,幼儿园建设按照省级标准建设,楼房、教学等条件比较“硬”,“好马配好鞍”,配套的硬件建设、师资等软件建设都是秉承“高标准”的原则。
而在师资方面,该县也出台了一套办法,就是为每个镇中心幼儿园分配10名公办教师,现在已经每校配备两名,并逐年增加。
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在农村任教,该县将幼儿教师全部纳入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范畴。同时,每个学校也根据自己的特点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白马湖镇中心幼儿园地处偏远乡镇,他们建设了教师周转房,带有厨房、餐厅、卫生间,免费吃住。
为了提升教师素质,夏津县、乡镇中心幼儿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搞幼教岗位培训,提高教师保教能力水平。一年来,他们分别引进蒙台梭利、济南银座、北京红缨、山东大学等成熟的保教模式。县里搭建了共享平台,高端培训全县幼儿园共享。同时,每个中心幼儿园每年也拿出5—2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
同时,该县在建设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又计划建设农村社区幼儿园,计划2014—2016年,每个农村社区都建设一所规范、合格的幼儿园。
■书记点评吸引社会资本办好民生大事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财政相对较弱的县,要想在短板——学前教育上实现突破,使农村孩子提前十几年享受省城孩子的教育条件,根本出路就在于政府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具体的指导方针就是由“自己办”到“大家办”。虽然政府是办教育的主体,但除了政府,还要依靠社会机构与私人来分担。这就意味着政府部门要千方百计地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建立多种形式的公私伙伴关系,弥补政府与国有资本无法填补的空白,从而扩大教育的资金来源。
不仅教育,其他公共服务事业都应如此。目前,夏津县在“一老一小”,即教育、养老事业上都探索出了“公私合营”的模式。政府不仅要在公共服务事业等民生投入上“重拳出击”,更要“四两拨千斤”。市场经济下,没钱办有钱的事,少花钱办更多事,吸引社会的钱,办好百姓的事,这是政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一条新出路。
新闻推荐
□记者李勇报道10月24日,2014发现山东最美村镇颁奖典礼在济南举行。和以往颁奖典礼不同的是,被选中的获奖者要在台上给台下的旅游专家就本村镇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提出问题,...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