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李娜
本报记者姜言明
10月19日,正逢周末,晚秋的黄昏有了丝丝凉意,来自济南的“驴友”梁建已经在东平湖畔的中心码头搭起了露营帐篷。他告诉记者:“吹着湖风,看着满天繁星,每个来东平的游客都恨不得把这新鲜的空气带回家。”
“我们县常年有湖面200多平方公里,一直以空气质量好而闻名。”东平县环保局局长孙玉河对记者说,“为了守住这片蓝天,从2013年开始,县里大力实施‘蓝天工程\’,目前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335天。”
做好产业“加减法”
在润银生物化工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该公司新上的价值8000多万元的环保设备。“这种设备可以脱硫、脱硝、除尘。”公司负责环保的经理刘绍勇说,“设备运行后,企业排放气体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含量可以达到国家最新规定的标准。”
扔掉老机器和旧的生产方式,不惜巨资购买设备、升级产业,这种做法在东平的企业中还有很多。近年来,当地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大刀阔斧做“减法”。统筹考虑全县环境容量、大气主导风向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同时,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专门引进科技含量高、低能低耗的新兴产业,做好绿色产业的“加法”。
在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当地全面推进二氧化硫治理和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强化工业烟尘、粉尘治理,切实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净化效率不低于90%。
农村城市“一样蓝”
今年的农忙时节,东平县梯门镇出了件新鲜事,那就是镇政府上门收秸秆。“为了彻底解决农村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问题,我们投资110万元购置了秸秆压缩机等设备。”镇长常传奎对记者说:“秸秆可以回收,甚至能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问题。”
近年来,东平县除建立和完善县、镇、村三级秸秆焚烧责任体系外,还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制肥、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利用等,促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目前,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已高于85%。
在城区,则重点治理异味和建筑粉尘。着力解决城区居民反映强烈的空气质量问题,逐步减少和根除县城空气异味来源,对限期治理仍不能达标的企业,实施搬迁和关停措施。同时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目前城区正在施工的建筑现场有33个,已全部纳入扬尘治理监管,扬尘标准已全部达标。
建设大气保护“绿色屏障”
漫步在东平城区,满眼都是清新的绿色。人工湖边垂柳依依,亭台楼阁交相辉映。
东平县连年实施城市绿荫行动,在县城园林绿化中多种乔木,多增绿荫,建设完善的立体式城市绿地体系,提高防风抑尘和大气污染物净化能力。加快荒山绿化步伐和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针对气候特点和农业耕作方式选用适宜树种,防风固沙效果显著。
以东平湖、大清河等生态环境敏感区为主体,建设水系防护林带。在沿路地带选用能够净化汽车尾气、抑尘的树种,打造出一条绿色通道。
“植物有过滤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长久而有效的措施。”孙玉河说:“我们之所以下大气力植树造林,就是要建起一道绿色屏障,保护好东平的这片蓝天。”
2012年,东平荣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目前,全县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7.6平方米。
新闻推荐
2014年1-9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情况□CFP供图□本报记者李铁近年来,越来越多本土企业将目光投向世界,走出国门,中国企业不仅将产品销往海外,还...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