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娜刘京涛
王原高于
近年,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创新团队在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及转化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代表性成果“黄河三角洲地区米草防治关键技术”、“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等分别获得2010年度和201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10月,团队荣膺“滨州市首批优秀创新团队”,记集体二等功。
科研创新平台
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
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但滨州学院的谷奉天教授、田家怡研究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京涛介绍:“通过前期的发展和积累,我们2007年成功申报并获批了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这是在济南、青岛两市之外设立的第一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后续‘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科技支撑平台。”
通过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的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创新团队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团队先后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退化滨海湿地生态产业模式开发与示范》,“十二五”渤海粮仓示范工程项目子课题《盐碱地土壤改良与中低产田地力提升技术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42项,获得科研经费1600余万元,荣获教育部高等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海洋创新成果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9项。
随着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成果的不断积累,创新团队先后于2008年和2011年审批建设山东省工业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在解决生态环境重大难题、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科研教学“互哺”
培养生态学综合人才
在日常的本科教学中,团队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过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生态学专业学生实施“导师制”,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为每个学生指定一个授业导师,实行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学生参与教师项目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态学专业2008级学生母凌燕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在教师指导下获得节水蹲便器、环保笔记本散热垫、MP3播放器、交换散电器热垫4项国家专利。他说:“在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中,体会到老师的创新精神,又鼓舞着我积极钻研,产生了一些新奇的想法。”
资源环境系副主任李甲亮介绍,这个系设立了“三创中心”,鼓励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通过教师的指导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目前学生申请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5项,学生发表研究论文23篇。生态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生态学学科则被评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为“黄蓝”两区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为黄蓝两区开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陆兆华教授说。学院制定了服务滨州科学发展行动计划并主动与全市六县两区开展对接洽谈,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组建了服务团队,先后完成了20余个科技研发项目。
在山东海韵生态纸业有限公司因为废水排放而为企业生存担忧之际,创新团队主动与该公司对接。依托团队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与模式”任务,研发了造纸废水恢复退化湿地等8项关键技术和4项生态恢复技术,形成利用淡水、咸水及工业废水恢复湿地的生态模式,研究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公司采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研究创新团队的成果在沾化县北徒骇河东岸对严重退化盐碱地的利用造纸废水进行湿地恢复,将上万亩昔日生态脆弱的盐碱地改良成为芦苇茂盛、水鸟成群的绿洲,建造了40万亩生态湿地公园。公司再以湿地生长的芦苇非木植物纤维为原料,用来制浆、造纸、生产纸浆模塑产品并销售,构建了“芦苇-制浆-环保餐具及包装容器-废水处理-修复盐碱地-种植芦苇”的循环发展模式。2009年该生态纸业循环经济模式被列入《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
该创新团队还参与了以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担纲的“渤海粮仓”计划,采用微生物肥料等多项新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并种植小麦。陆兆华表示,下一步,创新团队将重点开展生态恢复、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等方面的研究,积极服务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产业发展。
新闻推荐
□记者张蓓报道本报潍坊讯10月21日,随着海南航空公司HU7247航班平稳落地,潍坊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万人次,机场运输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3年,潍坊机场全年的旅客吞吐量只...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