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博物馆群中的胶东海草房,现用作民居建筑展馆。□本报记者江昊鹏赵君
本报通讯员林敬民
日前,记者走进山东建筑大学,一个个博物馆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博物馆群。这些博物馆除承担校内文化育人功能外,已向社会免费开放。这里呈现着传统建筑文化记忆,体现着一所大学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
展馆成“群”向社会开放
10月26日上午,没有在寝室的床铺上“享受”周末,杨得越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内的凤凰公馆,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杨得越是山东建筑大学机电专业大二的学生,而凤凰公馆则是学校设立的地图、地契展馆,里面收藏了济南从古至今的地图、地契,杨得越作为义务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人解说。
“这是北宋时期济南的地图,从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济南‘四门不对,北门不开’的特点,‘四面荷花三面柳,满城山色半城湖’描绘的也是当时的济南……”杨得越介绍说,凤凰公馆是学校通过异地重建保护起来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近代建筑,现在又在其中展列了历史实物,“真的是一座极具教育意义的文化博物馆。”
在山东建筑大学,像凤凰公馆这样的文化博物馆还有许多。学校依托学科优势,规划建设了一条建筑文化景观带,有跋涉30多公里整体移居到学校的民国老别墅,有充满地域特色的胶东海草房和岱岳一居……目前,这些特色建筑已分别开辟为建筑平移博物馆、地图地契博物馆、铁路建筑博物馆、中国民居展览馆等。
“我们这些展馆都是对社会开放的,不仅学生可以来,社会上对建筑、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可以来参观学习。”山东建筑大学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展馆每天都对外开放,周一至周五下午开放一个半小时,周末则是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周末学生和社会上来参观的人比较多。”
物化载体“变身”活教材
“宣统不是只在位3年吗?为什么会有宣统四年的地契?”住在大学旁边,周末带着孩子来参观的胡明华,面对孩子的疑问,也一头雾水。“清末战争四起,当时通讯又不发达,以至于一些人不知道外面早已更朝换代,所以才出现了这张很可笑但在今天看来很珍贵的地契,就像集邮时得到一张错版邮票一样。”杨得越连忙上前解释道。
“在这里,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尤其是我们建筑大学的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这些充满建筑历史文化的展馆,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本活教材。”杨得越告诉记者。像他一样,在其他展馆做讲解员的同学,通过查资料、做讲解功课,收获的远远超过课本中所教授的。
在铁路建筑博物馆,记者看到了由火车头和8节车厢分为南北两列错位布置组成的火车主题休闲餐厅,每一节车厢上都承载了铁路工业发展历史展示、火车站建筑发展历史和城市建设历史展示等功能。
“这么有特色的餐厅,同学们平时都爱上这吃饭,吃饭其间还能了解火车建筑历史文化,一举两得。”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大三学生孙健生说。
“校园环境文化是指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了的文化形态,是大学文化和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体现一所大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山东建筑大学党委书记王崇杰告诉记者,“建设这些历史文化展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的作用。”
当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这是我们按1:25的比例还原的魏氏庄园,它是我国四大庄园之一,在几百年历史中保留较完整,是山东特色民居建筑的代表。”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二学生梁杰介绍说,“眼前的魏氏庄园是学校师生自己动手还原的,现在对这个庄园了解的人越来越少了,作为建筑大学的学生,我们有义务保护并传承这一建筑文化,让整个社会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传统。”梁杰说。
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守望者,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引领者。通过开展大学教育,使人类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传承,这是大学的基本职能。梁杰在解说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不久前,来自台湾的同学参观民居时,对一个类似“脚模”样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但始终猜不出它的作用。“这个叫鞋旋儿,以前人们手工做的鞋子,穿上会很紧、样子也不是太好,用鞋旋儿撑起来,放三五天就定型,穿起来也舒服多了。”梁杰带记者来到摆放民居用品的地方,“像鞋旋儿,还有这些纸缸、纸桶现在几乎都没有了,我们把它们收集起来,作为一种文化记忆代代相传。”
采访中,王崇杰对记者说,“山东建筑大学作为建筑类高校,对建筑景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当仁不让,学校培育的富有建筑特色的景观文化,开辟的文化展馆,保护的历史建筑,都体现了大学的文化担当。”
新闻推荐
□记者魏然报道本报济南讯根据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10月28日,省委第二巡视组组长万志博、省委巡视机构副巡视员刘勇向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张超超反馈了巡视情况。同日,万志博同志...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