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滨海旅游业迅猛发展,成为现代海洋产业一支生力军。□刘珅报道
耐盐碱白榆工厂工人正在育苗。□李剑桥报道
两大战略实施以来,建成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蓝黄“两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724个;其中,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占全省的68%。图为烟台滨海生态科技新城。□李剑桥报道
潍坊港现有2万吨码头3个,去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7万标箱。□刘珅报道
检修人员对银东直流线路进行检修。□李振徐可报道□本报记者蒋兴坤
10月24日下午2时,随着一声汽笛长鸣,J55003“和谐号”动车瞬间提速,从威海火车站向荣成方向驶去。这是继调试列车冷滑、热滑检测之后,青荣城际铁路威海段迎来的第一辆“试跑”动车,青荣城铁威海段正式进入动车实车验证阶段。按照计划,青烟威荣城际铁路年底前开通济南方向,胶东半岛城市群由此形成新的交通格局,青岛、烟台、威海真正实现“1小时生活圈”。
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是山东省在蓝黄“两区”构建交通、水利、能源“三个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亮点。蓝黄“两区”的重大基础设施支撑作用稳步增强,城市融合加速,同城效应更加明显。
在蓝黄“两区”,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立。《环渤海地区山东省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获国家批复,蓝黄“两区”初步形成以济青高铁、青岛烟台日照港、地方机场为骨干的综合交通大框架。海青铁路竣工,博兴—广饶、小营—滨州港两条地方铁路建成,德大铁路正线铺架全线贯通,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济南方向)、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年底前通车,济青高铁部分控制性工程和青连铁路也将年内开工,铁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蓝黄“两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2010年新增6783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全部行政村通公路。
港口和机场建设,对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扩大对外开放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日照港岚山港区30万吨级矿石码头项目获批建设,沿海主枢纽港、组合港、产业港优势互补的港口群基本形成。东营机场完成4D级改造,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年底竣工通航,日照机场建设进展顺利,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获国家批复。
随着胶东调水威海段工程完工,威海经济发展有了水资源“双保险”。遇到特大干旱缺水年份,启动调水工程,威海便可用上黄河水和长江水。威海有“客水”,蓝黄“两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功不可没。随着南水北调山东段干线工程正式通水运行,胶东调水工程试通水成功,辐射全省的“T”型现代水网骨干框架初步形成。配套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东营市广饶县供水单元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新建平原水库9座,增加调蓄能力0.8亿立方米;加快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完工后可新增供水能力2.9亿立方米。
此外,日益安全的能源供给体系,为蓝黄“两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外电入鲁”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榆横—青州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正式获国家核准。宁东—青岛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已累计向山东省安全输送电量超千亿度。这对于缓解电力供求矛盾、推进节能减排作用十分明显。日照—东明、黄岛—潍坊、莱州—昌邑输油管道建成投产。华能威海电厂建成运营,华电莱州电厂一期工程完工;华能八角电厂上大压小机组获国家核准,建成后年发电量约70亿度。
同时,山东省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装机容量达到511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465万千瓦。海阳核电一期和石岛湾核电厂工程进展顺利,在建核电装机容量270万千瓦;文登抽水蓄能电站获批并于年内开工建设,对提高电网消纳可再生资源的能力将具有重要意义。
蓝黄“两区”基础设施建设还在加速推进。省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山东省将强化陆海统筹,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新体系。继续落实好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强化枢纽,加快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新闻推荐
□记者魏然报道本报济南讯根据省委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10月28日,省委第二巡视组组长万志博、省委巡视机构副巡视员刘勇向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张超超反馈了巡视情况。同日,万志博同志...
济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