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卞文超
和印象中那个穿着冲锋衣出现在突发事件现场的“女汉子”不同,眼前的央视记者张泉灵,穿一身裁剪得体的深色正装,纤细的身材有几分单薄。
坐在嘉宾席上,她一点也不“装”。
“你快急死我了!”
当一位年轻的母亲,终于描述完她和孩子的“战斗”经历时,张泉灵抓起话筒,迫不及待要指出其中的误区。
26日,在济南举行的辉山乳业《少年中国强》节目宣讲会上,张泉灵和在场的家庭共同探讨一个话题: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好及特长。在随后的采访中,她对记者抛出的问题,有问必答,反应快速精准,几乎看不到思考的过程,答案直击靶心。
“我是新闻人,也是妈妈。”她说话时,总望着对方的眼睛。
家长,你能做三个小时
奥数题吗?
在《少年中国强》这档少儿励志节目中,张泉灵不赞成“少年车手”王克的父亲“狼爸式”教育方法,她愤然拍案离席,成为节目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公众看到了张泉灵的另一面——她不再是面对镜头客观地陈述事实,冷静地表明观点;而是带着充沛的感情,张开双臂要为少年护航。
26日,她大方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历。
张泉灵的儿子今年八岁,小名晨晨。从直播间转身回到家里,像普通的母亲一样,孩子是她眼中的主角。
“在我儿子三岁的时候,有位专家问我,你会当妈妈吗?”
因为职业的原因,张泉灵可以接触到各方面的专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时,她都可以打电话咨询权威人士。所以,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她脱口而出:我应该算是比较会当妈妈吧。
她的回答立刻遭到反驳:你从来没有当过妈妈,怎么理所当然地就会当妈妈?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她觉得这位专家讲的话特别有道理。
“我们从来没有当过父母,很多事情要经历过才知道。哎呀,我当年要是这样就好了!但是孩子长得飞快,等你明白的时候,他的成长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了,你没有第二次机会。”张泉灵说,每个孩子都不同,需要被给予不同的关注和对待。她想要和更多家庭分享经历,避免走弯路——出于这个想法,张泉灵坐上了《少年中国强》的护航大使席位。
和她一起作为护航大使的,还有何炅和刘涛。舞台上面对的,是从全国甄选的有突出特长的孩子。
26日,7岁的谢豪和爸妈一起从温州来到济南。他表演了最擅长的吉他演奏,秀出自己设计的酷炫动作。因为对吉他的喜爱,他主动要求每天练琴,不让练不行;爸妈还没起床,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先弹一会儿吉他。
谢豪只是《少年中国强》里的孩子之一。这个舞台上还有玩魔方、叠杯子的天才少年,他们各个身怀绝技。护航大使负责为孩子们点赞。电视机前,有些家长坐不住了。
26日,在开放式的互动环节中,一位年轻的爸爸站起来说:我的孩子怎么没有发现特别的兴趣爱好?他喜欢的只有电脑和游戏,怎么办?
张泉灵先简单讲述了这档少儿励志节目的制作过程:几十号人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选出来这么几个孩子。导演心里还充满了埋怨:有那么多的孩子,为什么只给这么短的时间去筹备?太费劲了!
“我要表达的要点是,你们看到的是千挑万选、非常特别的孩子。别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这么特别的孩子比!这太伤人了!我们在全中国只找到了一个谢豪。如果家长非要对孩子说:你瞧瞧人家,每天自觉玩三个小时吉他,你怎么不行呢?你怎么不能乖乖地做三个小时奥数题呢?这没道理!”
张泉灵说着说着,情绪就点燃起来。那是一个很生动的护子的母亲的形象。
“我反过来问一些家长:你能做三个小时奥数题吗?你除了能上三小时网,看三个小时电视,你啥事能专注三个小时?如果你自己做不到,非得让孩子做,这太不公平了!”
她反复强调一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问题来自家长本身。
孩子,不能陪着你
我该怎么办
张泉灵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完美的母亲。职业决定了,她免不了要缺席孩子的成长。
晨晨三岁时,张泉灵把他送进了全托式幼儿园。
“这么小就送寄宿学校,这绝对不是最好的选择。”张泉灵说。没办法的是,那段时间,她在央视值夜班。她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了;孩子早上起来的时候,她还没起床。
与其把孩子交给保姆在家带,不如让他和老师以及同龄孩子在一起。这是她在无奈中作出的选择。
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上珠峰,张泉灵跟踪报道,紧接着汶川发生地震,她直奔灾区。全国人民几乎都看到了,镜头里这位女记者时常显得憔悴疲惫,人们不知道的是,她抛在身后的家里有个刚过一岁的娃娃。
“晨晨那段时间,应该是手指的精细运动成长期。我不在他身边,没有我给他设计一些小游戏,他的精细运动发展也许会弱一些。”今天,张泉灵还会提起这个细节。孩子在一岁到三岁,大脑分阶段成长,不同的时期发展不同的能力。她并不确定,类似的缺席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影响。
“但在当时,做新闻人,你没得选。”她说。
接受这个现实,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做不了。
“我是问题解决型人格。”采访中,张泉灵两次提到这个词。
作出判断时,她的思考过程是:首先,问题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解决,那能不能退一步?在承认现实的基础上,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所有工作中的母亲都面临着“有时会缺席孩子成长”的现实。接受了一定会缺席这个现实,接下来要做什么?
张泉灵认为,她至少要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在可以控制的时间里,尽量去陪伴孩子。第二件是,如果不能做一个时时陪在身边的妈妈,那就努力做一个好榜样的妈妈。
张泉灵给儿子写过一封信。她用自己的体验和经历,让孩子和外面更大的世界建立联系。
“在你这个年纪,让世界长大的最好方法是阅读。书里藏着别人的世界,你读懂了,你的世界就拓展了。”她写道,“除了阅读,还有一个可以打通更多蛋糕盒子的好方法,那就是经历。”
她用书信的方式,告诉当时七岁的儿子:“我总是那么渴望去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经历别人没有经历的事情,见别人没有见过的人,和他们谈那些别人不知道的人生经验。记者的一辈子像别人的几辈子,于是,我的世界就大了。”
她给他讲,在阿富汗,一根电线杆上有三个炮弹孔,那里三十多岁的男人和儿童一起认字,因为战争让他们没有校园。她给他讲,在罗布泊,有一个叫土垠的地方,那里曾经是汉代的战场,有时候,她能在地上捡到一千多年前的箭头。
“让孩子意识到,他的妈妈是一个努力在学习的人,他的妈妈是一个努力让周边的人更好的人。这个榜样很重要。”张泉灵说,“这能让我的缺席,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平衡。”
当你画铅笔画时,我画水彩画
有人问,你的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
张泉灵十分释然地一笑:一般吧!对学习成绩,我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晨晨也喜欢玩电脑,看动画片。对此,她不去禁止。只是出于对视力的保护,要有时间上的限制,时间到了,自己关机。
“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高兴地玩,这是最重要的。这是我选择孩子兴趣爱好的第一要素。”张泉灵说,自己的孩子长期保持下来的兴趣爱好有两个,一是滑雪,二是画画。
张泉灵和她的爱人都是滑雪爱好者。到了冬季,他们自然把儿子带到雪场。晨晨第一次上雪场时,只有三岁。雪场上没有这个年龄段的雪鞋、雪板可以用,教练就把晨晨用一条皮带绑在自己身上,他开始体验滑雪了。
“第一次他也不害怕,就像滑滑梯一样,觉得很好玩。这个项目就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张泉灵说。晨晨每年都会参加一次雪场举办的非正式国际邀请赛。最初,他所在的年龄组只有两个人,他总能获得“冠军”或者“亚军”。最近两年,爱滑雪的孩子越来越多,晨晨面临的竞争比较激烈,不容易拿到奖杯了。但他还是觉得很有乐趣。
第二个爱好是画画。画画是晨晨自己要求的。但在北京,要报一个绘画兴趣班,把孩子送到一个地方去学画,画上一至三个小时,再把孩子接回来……以首都的交通状况,这意味着一个白天的时间不见了。
“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并且也舍不得把他往那儿一送——我本来见他的时间就少,这不是又少一个能见到他的机会吗?”张泉灵综合考虑后,请了一位老师回家,在礼拜天的上午教孩子在家画画。
一对一的教学,孩子进展很快,老师可以迅速地教会孩子绘画的规律。更多的时间是,孩子一个人在画,老师在一边闲着。“那我说,我多付百分之五十的学费,您也教我,我们俩一块儿画吧。”
于是,周日的上午,学画画成了一项母子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晨晨画铅笔画,张泉灵画水彩画,两人都乐在其中,所以一直坚持了下来。
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对艺术或运动发生兴趣,这是相当理想的状态。
在更多的普通家庭,家长们会去考虑,要不要把某项爱好发展成特长,以此赢得升学乃至人生道路发展的砝码?更加现实的问题是,在孩子要放弃弹钢琴、画画时,家长要不要像郎朗或者丁俊晖的爸爸那样,去逼迫他们坚持下去?
张泉灵采访过郎朗。郎朗学琴的记忆并不轻松:在炎热的夏天里,他被关在沈阳的家中,双脚泡在水盆里降温,双手敲击着钢琴,一边弹一边吼:爸爸我恨你!爸爸我恨你!这样的成长经历,并非每个孩子都能够承受。根据她的观察,郎朗性格中天然的一个元素让他能够成功——他是表现型的,他享受舞台上被人关注时的感受,并且能够在艰难的跋涉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在弹坏了三架钢琴的过程中,郎朗会想象,自己是《猫和老鼠》里的那只猫。
很多人记得《猫和老鼠》中一个画面,猫穿着燕尾服打着领结,在钢琴前演奏匈牙利狂想曲,老鼠在钢琴里捣乱——郎朗被那只猫迷住了,燕尾服一撩,闭着眼睛弹奏,太帅了!他用他心里的这种能量,消化他对父亲的抵抗。
张泉灵虽然自身不是儿童心理学专家,但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接触到的实例,给家长提出建议——你要你的孩子成为朗朗吗?那要先问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他有这个天赋吗?不是家长自认为孩子是天才,他就真的是天才。这需要业内人士帮助家长判断。
第二个问题,他的性格、他的心理能量,能帮他在通往顶端的那条路上披荆斩棘吗?人们只看到一个郎朗骄傲地站在顶点,但是有多少想要变成郎朗的孩子,失落在攀登的路上。如果家长出于自己的意愿,让孩子放弃全部,剥夺了他最基本的发展可能,结果未必乐观。
第三个问题,你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最最重要的。
我是问题解决型人格
“我在怀孕的时候,就有一个希望。我希望我的孩子拥有四个词。这四个词的排位是:善良,健康,智慧,美丽。”
张泉灵说,她对孩子的期望,从那时起到今天,从来没有变过。
第一位是善良。人们现在常说,希望孩子快乐就好了。她觉得,一个人,首先要善良,才能更快乐。这是快乐最基本的来源。哪怕社会有黑暗的一面,但世界的大多数部分是善良的,自己也要善良,让世界多一个善良的因子。只有愿意去相信,愿意去帮助别人,才会感到快乐。所以善良排在第一位。
第二位是健康。身体上的病痛,会让我们变得不快乐。所以健康当然必不可少。
第三位是智慧。希望孩子能更多地拓展自己的世界,通过智慧作出自己的判断。
最后美丽的那部分,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兴趣、特长,比如他对这个世界各种美的欣赏能力,比如他的创造力,这都是美的一部分。
“这是我迄今为止教育孩子的标准。”她回答得如此明确。
张泉灵也让晨晨去上钢琴课。一段时间下来,钢琴老师说:以我目前的判断,这孩子是当不了钢琴家的。
张泉灵说,我没指望他成钢琴家,考级也不是必须的。钢琴课可以继续,让他感受到音乐的美好,让他知道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创造力、最有想象力的东西。请老师减少枯燥的指法练习,增加音乐欣赏的部分。
于是,在她和老公去听音乐会时,晨晨也会欣然前往。
孩子飞速成长,几乎每天都是新的,在面对他时,她也有很多的困惑。
比如,晨晨天性温和,很小的时候,拿一包零食下楼去跟小朋友们分享,你一个他一个分到最后,自己竟一口没吃到。甚至在踢足球时,眼看追到的球,余光看到小朋友斜插过来抢时,他立马站住礼让对方。
“我要不要通过篮球等对抗性更强的项目,去弥补他性格上的短板,还是就这样去享受他天然的样子就好?”她请教坐在身边的清华大学心理学博士喻丰。喻丰给出的答案是,性格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他的社会经验会自动去修正其性格。因此,除非存在性格缺陷问题,没有必要去刻意纠正什么。显见的例子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不见得非要让他参加表演班、演讲课,更不要强迫他在人前进行外向型的表演。
当听到现场的一位母亲讲,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有一根青筋通到脑门上,医生说这孩子肯定脾气特别大。张泉灵又急了。
“哪个大夫这么不负责任啊?他给了你一个巨大的暗示,让你以为孩子哪怕正常的哭闹,也是因为脾气太大了,让你非得想要去纠正他。结果越纠正越闹,越闹越强化了你对孩子的认识!”有关育儿的话题,聊也聊不完,张泉灵带着饱满的热情,一个一个详细地解答分析。
在《少年中国强》的舞台上,她会为不认可的教育方式恼火,会抱住小小的玉贵龙哭。“人都是有情绪的。做记者,我会最大程度压制我的情绪,但是做护航大使,我不妨告诉你我现在的情绪状态。”
生活中也是如此。她建议,在家庭中,无论面对孩子,还是夫妻之间,性情都不要过分压抑。你可以去表达生气和沮丧,让对方知道你的情绪,但不能因此让事情变得更糟。如果一急就口不择言,或者一急就沉默不语,并不利于了解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正如她所说的——这就是问题解决型人格的处事之道。
新闻推荐
10月30日,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发布了省委巡视组对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的巡视反馈情况。从反馈情况来看,相关部门单位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方面仍有差距,存在违规领取休假补助、...
济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