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我能有幸见到姜葆夫教授是因为“诗”。
那是1998年冬。济宁日报星期天刊和济南几家报社及山师大文学院一起把我从北京的第三精神病院福利院接回山东老家看看。先到济宁,后去济南,之后送回北京三福。
在济宁开了个我和济宁师专师生的见面会。会开了一阵后,姜教授才由几个学生搀扶着赶来。
记得那时姜教授身体十分不好,行动极为不便,由学生扶持着艰难地走上讲台,站在讲席前有点颤巍巍的。
当时我和学校师生一起坐在台下。初到济宁并未听说过姜教授,但从姜教授一走进大教室,从师生们热烈欢迎的场面看,我知道来的一定是学校里非常有名望的人。在掌声中旁边的人告诉我:来的是姜葆夫教授,这是济宁市当时唯一的教授,因为身体原因,已多年不登台授课了。
姜教授虽身体单薄,行动不便,但声音清晰响亮,开口便讲:何为诗?什么是诗?!不用讲稿,从诗经谈起,如数家珍,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尤其讲到魏晋诗文,更是精彩。因为“文革”中,我读过魏晋的诗集,这回又经姜教授点拨,心中十分明了,不由得暗暗佩服姜教授学识根底的深厚。就这样,我和济宁师专师生的见面会成了已久不授课的姜教授给我和文学院的师生面授的一堂课。我和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受益颇丰。
因为行程安排得太紧太满,我只见了姜葆夫教授这一面。
后来听说,是因为我和黑大春合出的诗集1996年前后传到济宁,姜教授的儿子光炎喜欢,借来看,被姜教授在家中发现,听说姜教授看完诗集后,说了句:这才是诗。1998年我回济宁,去师专,姜教授得信后,好像说了句:我得去讲讲。这才有了刚才说到的那堂课。
从诗结识的这一面之教,令我终生难忘。要知道那时姜葆夫教授不但与我素不相识,还知道我身陷逆境,封闭在精神病院里已8年之久(直到2002年春天我才被接出来)。
2011年初夏回济宁鱼台参加“李木生作品暨中国当代散文研讨会”,见到光炎,得知姜教授已过世,心中一阵难过。光炎送我一本姜教授的《歌风集》和姜教授手书的一副对联。回京读罢,深感姜教授做人的骨气和清白。
姜光炎跟我说《歌风集》里《蚯蚓》那首诗是写给我的。特恭录在此:
蚯蚓
纵然被
犁头犁断
拖着带血的伤残
仍同犁头一起
在泥土里
深翻
姜教授一生饱经磨难,一身正气。至晚年,虽疾病缠身,仍于痛苦中笔耕著文,成为我的榜样。我定牢记先生的师德、师恩,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尽心尽力。
今欣闻先生的诗文再次结集出版,引起心中一阵感慨,不由己写下了上面的话。
姜葆夫(1935—2010),江苏沛县人。195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济宁学院中文系教授。
多年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论文曾发表于《文学遗产》《文史哲》《齐鲁学刊》等多家报刊,论文《刘勰对于浪漫主义的态度》《<文心雕龙>与儒家及玄学的关系》曾被《光明日报》《文汇报》摘介,《常用古诗五百首》印行42万册。
主要著作有《古典文学论集》《古代文学作品选》《常用古诗五百首》《年节诗选》《汉魏六朝诗歌赏析》《古今中外爱情诗荟萃》等。另有散文集《歌风集》、书法集《姜葆夫书法作品集》问世。
书名:《望湖集》
作者:姜葆夫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6月
新闻推荐
昨日,记者从市文物部门了解到,今年济南市已经编制完成并上报鲁国故城、南旺枢纽、东大寺、崇觉寺铁塔、萧王庄汉墓10项保护规划和曲阜周公庙古建筑群、济宁潘家大楼、汶上...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