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智义
□本报记者 黄智义 通讯员 张莉
47年前的9月21日,济南540多名学生成为济南市的首批下乡青年,来到药山,参加了“药山稻改”。
2011年的9月21日,在“老知青回药山”座谈会暨“老知青在药山”征文活动现场,老知青回忆起当年在“药山稻改”中种出“黄河大米”的经历。
47年后聚首:满头青丝变白发
9月21日,在药山脚下,当年的20多名知青感慨万千,很多人已是满头白发,有些人已是数十年不曾见面。
一名老知青告诉记者,1964年9月21日,济南市540多名学生来到药山下乡,成为济南市首批下乡知青,他是其中的一员。
47年的记忆:投身“稻改”,种出大米
当年的知青带队干部韩卫国告诉记者,他当年和540多名知青全程参与了“药山稻改”。
有人向知青详细讲了药山的水资源优势,分析了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改造设想,指出“稻改”的成功与否是药山能否改变面貌的关键。“当年9月就丈量土地,掀起在盐碱地改种水稻运动,被称为‘药山稻改\’。”
数月奋战,田整好了,大家利用两座沉沙池、三条干渠及配套的虹吸管和提水站开闸放水润田。大家先将黄河水抽到沉沙池里,泥沙沉淀后,水从干渠进入支渠,最后流到稻田里。
韩卫国说:“放水那天,很多人跑来看,感觉那水面就跟玻璃一样。”北园公社送来秧苗,派来了水稻技术员。“稻改很成功,我们种出了‘黄河大米\’。”
47年的牵挂:现场吟诵怀念“稻改”诗
在药山脚下,一位老知青现场吟诵起怀念当年“稻改”经历的诗。“引黄灌溉,一心稻改,晒黑了脸,磨出了茧,炼出了铁脚板。”“水稻大丰收,村村谷满仓。‘黄河大米\’这响亮的名字,从此进市场。”
药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程松告诉记者,老知青为药山的发展奉献了青春,“药山稻改”是药山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将考虑把老知青在药山的经历编进《药山春秋》一书里。”
新闻推荐
作者:郭锐)时报9月23日讯 (记者郭锐)近期黄河中下游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降雨,黄河流量不断加大。记者23日从济南黄河河务局获悉,济南境内18座浮桥已相继拆除,为黄河秋汛让路。从24日开始,这些浮...
济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