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当张庆红的驻村工作接近尾声时,记者有幸跟着去路楼村看了看,他高兴地介绍着村里的变化,也难掩对村民的不舍。而让他记挂着的“村里亲戚”还不光这一处,在济阳区新市镇新市村和路楼村当了两届的“第一书记”,6年来惦记的人倒多了不少。“两个村有大事小情都会通知一声,办了实事,村民们真把你当亲人,这也是第一书记们最自豪的收获。”他说。
他是村里最特殊的“村民”
路楼村党支部书记路和勇回忆起见到张庆红时的情景是印象深刻。驻村第一天,张庆红谁也没说,挎着军用书包、拿着记录本就扎进村里挨家挨户摸底调查,看到不好的地方随笔记录、拍照。村民们还以为是坏人踩点,随后联系路和勇抓紧过来看看,一问才知道这人就是济南城市建设集团派驻路楼村的“第一书记”。
2017年4月到路楼村接任“第一书记”,这是张庆红第二次驻村了。2013年至2015年,他在新市镇的新市村干了2年,其间,他把一个镇政府所在地千余人的大村管理得井井有条。当时听说张庆红来路楼村接任,管区书记尹玉吉高兴得一晚上没睡好觉。在他眼里,军人出身的张庆红没架子、不怕事,敢管事、能干事,来路楼村更是没问题。
干了两届的“第一书记”,张庆红成了两个村里特殊的“村民”。连孩子也成了这里的娃,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在济阳度过的。“父亲就在村里干了30多年的村支书,耳濡目染,知道村民们的难处和需要。”张庆红说,因为生长在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驻村扶贫工作是一项回头看总有遗憾的工作,能第二次驻村,更有经验,一心为民多办实事、好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新市村有了气象,路楼村更是村变了、民心热了。驻村工作即将结束,路和勇说;“一定要带着村民送送,起码给村民们空落落的心添些安慰。”从半数以上贫困户到全部脱贫
采访中,村委会旁一排白墙与褐色瓦顶相间的整齐小院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通过介绍,才了解到这里竟然是村里的贫困户安置房,目前用来给孤寡老人居住。进入院内,73岁的邢桂娥正在屋里推着轮椅练腿脚,阳光照得老人脸色红润,屋里卫生间、卧室、客厅俱全。
据路和勇介绍,自2014年开始济南城市建设集团与路楼村结对帮扶,村里的基础设施就大变样。张庆红接任后,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提升。“别看我们叫路楼村,以前那是路也没有、楼更没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全村共93户,其中贫困户就有70户。而现在不仅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收入也达到13余万元。村里从省级贫困村逆袭成了省示范村。”他说。两年时间,张庆红在村民增收致富上下足了功夫。他跑了滨州、滕州、商河、长清等地的近20家企业,征求群众意见,引进藤艺编织,解决了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他又带领党员干部、大棚种植户赴多地考察学习,联系省农科院的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达成了钙果和甘蔗订单种植协议。马路再干净,房子再宽敞,群众手头没有钱花是不行的,在产业发展上,他认为适合当地发展的才是最好的、解决群众最需要的。
共享扶贫让“1位”成为“4位”
在路楼村村委会,有一块主题为“共享扶贫”的醒目展板,“第一书记”们抱团发展,把扶贫工作干出了经验。据了解,张庆红和新市镇其他3位市派“第一书记”联合,探索出“1+3”共享式扶贫模式,共同解决基层扶贫、党建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4个第一书记组成党建工作互助组。党员活动采用“本村‘第一书记’主持,其他‘第一书记’列席”的模式,一起为村党组织建设抓管理、建制度。他们不仅把自己变成村里的一员,还利用自己和所在单位的各种资源,出点子、找路子,为驻村争取扶贫资源,也为其他村争取建设、产业项目,收获了1+3>4的效果。
任职工作结束后,张庆红通过微信发来了村民们送的锦旗照片,话语间更多的是对村民们的牵挂,“以前村里大事小事我们都要商量着来,现在还是嘱咐村干部们多动脑多用心。村里脱贫任务完成了,致富还是任重道远,虽然结束了“第一书记”工作,但村里的产业发展我还会时刻关注。”他说道。(新时报记者张丽娟)扫码看更多精彩内容
新闻推荐
本报12月11日讯(记者刘雅菲)日前,《济南市2020年度城市管理综合考评工作方案》印发,对明年城市管理工作的考评范围和...
济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