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济南 今日章丘 今日平阴 今日济阳 今日商河
地方网 > 山东 > 济南市 > 今日济阳 > 正文

家风传承,最美最动情

来源:济南日报 2019-11-25 11:04   https://www.yybnet.net/

李茂新给患病的妻子打针。(张素芬 刘娜 摄)

路悦红与丈夫一起照顾前夫的哥哥10年。

霍金华与俩儿媳妇相处如亲生闺女。

乔遵兰夫妇用爱守护彼此。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方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在乡村,有几十年不离不弃的夫妻情,有以真心对待彼此相亲相爱的婆媳情,有互帮互助和谐温馨的邻里情。他们每个人都是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传承者,用点滴善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不离不弃13年,丈夫甘愿

做盲人妻子的双眼

黎明乍现,深邃微白的天空中,还散布着几颗星星。桑梓店街道周闫村村民李茂新早早起床,开始为妻子准备早饭。

做好早饭后,他便开始打扫院子,把每一个角落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妻子醒后,李茂新赶忙为她穿衣刷牙洗脸,一口一口喂她吃饭,肉全喂给妻子吃,自己就着青菜啃了个馒头。

这样的场景,在这个家庭已经连续上演近13年。

李茂新今年68岁,聂连花今年66岁,他们是一对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夫妇,两人结婚47年从未吵过架、红过脸。年轻时,李茂新种地,聂连花操持家务,夫妻二人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岁月如梭,青丝熬成白发。妻子病后,李茂新始终不改初心。每天清晨5点起床,端水喂饭,洗澡洗脚,按摩翻身,倒屎倒尿,注射胰岛素。二十年如一日,他用爱照顾着身体瘫痪双目失明的老伴儿,苦苦支撑着这个家,深情守望着自己的爱情。

“让我来做你的双眼!”

2006年夏天,李茂新的老伴儿聂连花,因白内障导致双目失明。既要干农活,又要悉心照顾老伴儿,李茂新常常忙得团团转。特别是聂连花刚失明后,性情大变,脾气暴躁,常常为一点小事数落个不停。李茂新一边听着老伴儿抱怨,一边做着家务。嘴上应付着,手底下的活儿也不耽误。照顾病人是项“磨人”的工作,然而李茂新没有跟老伴儿红过一次脸。种地、做饭、洗衣、按摩,伺候妻子穿衣吃饭、洗脸梳头、吃药打针,家庭的重担李茂新一力承担。自从妻子患病,李茂新没给自己添过一件新衣服,他恨不得把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屋里仅有的两三件家具,还是二人结婚时置办的,漆面剥落得几乎看不出本色。然而,对妻子,他却很“大方”。在最拮据的那些年月,好吃的好喝的都给了妻子,甚至从邻居、亲友家得来的几片肉、几个水果,都进了妻子的嘴,自己一年难得沾几次荤腥。老伴儿双目失明,为了让她安心,李茂新无论是做饭、洗衣,甚至连洗澡、上厕所都会把老伴儿推到一旁,以便她能够随时“看见”自己。

只要不活动,李茂新就始终坐在聂连花身边一直拉着他的手。“我是她这辈子唯一的依靠,我要做她的双眼。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健健康康的,能照顾她久一点。”李茂新看着老伴儿,眼里满是深情。

“现在好好地抱紧我吧!”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噩运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聂连花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截肢瘫痪在床。这是一个贫困家庭,低保救济和两亩薄田几乎是他们所有的收入来源。一次次的不幸将家庭的重担压在李茂新的身上,面对瘫痪、失明的妻子,只有小学文化的李茂新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强。他永远是笑容灿烂,没有一丝愁容,尽管妻子看不见他的脸,他相信自己的好心情可以感染老伴儿的情绪。

“无论什么时候,两个人都形影不离。老伴儿抬抬手,老李就知道她想要干嘛。”邻居都这么形容他们二人。闲暇时,李茂新喜欢推老伴儿到胡同口晒晒太阳,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默默注视着老伴儿和往来的村民聊天。聂连花穿着整洁干净,俩人的家里也是窗明几净。聂连花常年看病,吃药打针花费不少,给三个女儿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为了不给上班工作的女儿们添麻烦,李茂新总是告诉孩子们自己能行,让她们不要操心。聂连花瘫痪在床这么多年,李茂新没有一天睡过一个完整的觉,每天基本都是4次上下床,查看一下老伴儿的情况。老伴儿上下床不方便,李茂新都是把老伴儿抱到床上。聂连花心疼他,坚持要自己慢慢挪到床上去。他对老伴儿说:“年轻的时候没怎么抱过我,现在好好地抱紧我吧!”

“我没有嫁错人!”

聂连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夏天难熬,到了冬天二人也会吃不少苦头。李茂新坚持冬天每晚给妻子擦一次身,夏天早晚各擦一次,每天至少按摩三次,每两小时翻一次身,从不懈怠。在李茂新的悉心照顾下,卧床多年的聂连花从未长过褥疮。李茂新常说,“她不舒服,我心里面就慌,脑袋都是空的。”在邻居眼里,李茂新是个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模范丈夫”。

每当听到说起他们难忘的经历和老伴儿照顾自己的辛苦,聂连花都会像小孩一样哭起来,李茂新就连说带哄给老伴儿擦眼泪。“生病之前他对我就很好,但瘫痪之后,他对我更好了。有一段时间我吃不下饭,瘦得厉害,只想吃水饺,他就每天早上四点多起来给我包水饺。”聂连花说,“我没嫁错人!”

13年不离不弃,13年任劳任怨,“我要做她的腿、她的眼”。李茂新,一个平凡的农民,以他的默默付出,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患难与共。

十年如一日,仁义弟媳再婚后坚持照顾前夫哥哥

有人说她命苦,2004年,前任丈夫患病去世,留下外债,幼子和老人需要照顾;有人说她很幸福,遇到现任丈夫张传山,结婚15年,待她如初;更多的人说她善良有担当,与现任丈夫共同照顾瘫痪在床的前任丈夫的哥哥田兴友,一照顾就是10年。

她就是长清区马山镇中义合村的48岁农家女路悦红。

路悦红的丈夫2004年5月去世,为偿还其生前的欠债,路悦红到建筑工地打工挣钱,供养儿子上学。在工地干活期间,路悦红认识了现任丈夫张传山,得知其家庭情况后,张传山被她的坚韧和善良打动,决定与其结婚。婚后二人住在中义合村,方便照顾上学的儿子。

2009年,前夫的哥哥田兴友不幸瘫痪在床。那时其父亲在世,能照顾他。2010年,其父亲去世以后,无儿无女的田兴友无依无靠。面对和两人都没有血缘关系、且常年卧病在床的田兴友,路悦红夫妻俩没有丝毫犹豫地挑起照顾他的重担。“我负责做饭喂饭,我对象负责给他翻身、洗澡等体力活。”田兴友瘫痪在床,肌肉开始萎缩,吃饭不能自理,一日三餐需要人喂,“喂他吃饭,最起码也需要半个小时,一天三顿都这样。”路悦红说。早饭和晚饭都好说,每天中午的时间很是紧张,路悦红从单位急急地赶回家做饭,喂他吃完抓紧回去上班,有时忙到自己都没法吃饭。因为晚上挂念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路悦红夫妇搬到了他的家中一起居住,方便照顾。村里的老少爷们儿夸奖,“他们两口子照顾得好,瘫痪这么多年,兴友身上连一个褥疮也没有。”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做梦也没想到过得这么好,活得这么久”,看着天天为自己忙碌的路悦红夫妻俩,田兴友感怀满满。宽敞明亮的房间,干净整洁的桌椅,中草药的味道和风油精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让田兴友的房间舒适宜人。他躺在床上乐呵呵地跟周围人聊天,“我现在生活水平可好了,荤素搭配,天天有鸡蛋。”在田兴友的眼里,两个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尽心照顾自己,省出钱来给自己买药买肉,比亲生兄妹还亲。

像路悦红这样的身边好人在马山镇有很多。近年来,该镇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长清区道德模范”“出彩马山人”“出彩人家”“五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为抓手,在全镇选树好典型,倡树好风气,营造好舆论,打造好环境,焕发乡村文明的新气象。截至目前,全镇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3场、开展各类道德教育活动20余场、选树区级以上典型人物30余人,全面培育了良好社会风尚。

四世同堂心贴心,婆媳相处其乐融融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才有社稷安。在全国文明村商河龙桑寺镇刘集村,有一个人人交口称赞的好婆婆,她的名字叫霍金华。

霍金华今年73岁,家里四世同堂,两个儿子两个儿媳,两个孙女,一个孙子和一个重孙。虽然她不识一字,个子也不高,却一直掌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我就是个‘账房先生’和‘保险柜’,孩子们挣的都给我,我替他们看着。”

一家人用一个钱袋子,要是在别的家庭,儿媳可能会有意见,但在霍金华家里,那都不是事儿。因为她对两个媳妇好得没话说:两个媳妇都在外面劳动,她就在家张罗一家人的饭菜;农忙地里抢收抢种的时候,她甚至主动帮俩媳妇清洗贴身衣物。“孩子们都太累了,趁着干得动,我能帮点是点。”霍金华说道。

“俺娘对我和亲闺女似的,我娶了快30年,俺娘俩都没红过脸。”大儿媳妇说道。

“他们家不仅婆媳关系好,妯娌关系也很好,无论什么事,赶集上店走亲戚,都是俩人一起去,连衣服他们都买一样的,就和姐妹俩似的。”村妇联主席崔桂珍说道。

而在霍金华看来,这样和谐的婆媳关系是因为“俺俩媳妇人好,都不挑事,还孝顺。媳妇好了,咱做婆婆的得更好才行,两好成一好,家里就越来越好了。”

在农村,如果家里有两个儿子,多数人会在儿子成家后选择分家,像霍金华这种全家在一起生活的家庭不多。她家在村里承包了80余亩地,两个儿子不分你我一起耕种。兄弟俩有一套水利设施,专门给村里人浇地。这两年,家里又买了联合收割机,兄弟俩一起给人收种庄稼。“这一家人可舍得受累了,一年到头不闲着,钱都让他家挣了。”村里人笑着说。

谈及家里的致富秘诀,霍金华的小儿子刘兆春说:“也没啥特殊秘诀,就是全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都不争不论,拧成一股劲干。”

临近中午饭点,一家人一边开着玩笑,一边张罗中午的饭菜。“整整一大桌子人,每当这时候,我心里可美了,家里人齐心协力,俺老婆子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霍金华如是说道。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像霍金华这样的家庭,在龙桑寺镇还有很多。自2014年起,龙桑寺镇已连续5年在全镇94个村全面开展文明评选活动。在多年活动中,像霍金华这样家庭的家风,引领了社会风尚,助力了社会文明建设。

真诚相待孝敬老人,恩爱夫妻携手走过平凡路

在济阳区曲堤镇前宋村,有这样一个模范家庭,他们夫妻恩爱,携手相伴;他们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他们用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什么是家的幸福、什么是爱的港湾、什么是爱的真谛。

前宋村乔遵兰夫妇一家的模范事迹,在村中流传,被人们称赞。

丈夫理解支持 工作无后顾之忧

乔遵兰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农村计生工作繁杂而琐碎,如果不及时解决,村民就会反感,工作很难开展。乔遵兰为了顺利开展好工作,掌握本村的日常情况,她起早贪黑,趁村民还没下地干活时入户了解。她的辛苦丈夫看在眼里,工作时陪在身旁,默默地支持她的工作。

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一次我被村里一个大姐骂哭了,她是因为超生被查而埋怨我。”乔遵兰说,“有好几次我都觉得这个工作我无法胜任,想辞掉,每次都是我丈夫在背后默默地关心我,他体贴、善良、温柔的话语,让我顿时觉得,为了我们的家我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有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了后顾之忧,乔遵兰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

在家人的支持下,乔遵兰把本村的计生工作做得顺风顺水,并且受到了上级领导及村民的一致好评。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乔遵兰忍不住表示:“如果没有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我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家既是我温暖的港湾,也是我前进的动力。”夫妻互敬互爱 生活坦诚相待

结婚二十几年,乔遵兰夫妻一直互敬互爱、真诚相待。只要有时间,乔遵兰就忙着洗衣做饭、洗洗涮涮,从无怨言。“结婚这么多年,我俩也不是没红过脸、没斗过嘴,但是每次吵完,和好的秘诀就是互相体谅、互相关心、互相理解。”说到这儿,乔遵兰害羞地笑了。细微体贴是他们家庭矛盾的融化剂,也是让他们恩爱如初的法宝。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乔遵兰身上表现得更细致入微。作为妻子、母亲和儿媳,乔遵兰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孩子,关心体贴丈夫,孝敬好老人。不管多忙,她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双方父母,从没有丝毫怠慢。

公公婆婆的生日,她记在心里,放在心上。“每年过生日,她都记得,每次她都会给我们做一桌可口的饭菜。上次过生日,她给我俩一人买了一件羽绒服,她说我们年纪大了,羽绒服轻便还保暖。说实话,有这么个好儿媳妇我们特别知足、幸福。”乔遵兰的婆婆动情地表示。

爱心持续传递 温暖远亲近邻

爱如果仅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还只是一种狭隘的,可乔遵兰却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单位同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之中。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乔遵兰和邻居们也相处得十分和谐,因此受到了邻居们的尊敬和信任。“小乔这个人,真不错。有时候家里种大棚忙,孩子照顾不过来,小乔就帮我们照顾孩子,给孩子做饭吃,这些年多亏了小乔一家。”邻居口中的“小乔”就是乔遵兰,乔遵兰一家用火热的心温暖了乡里乡亲。

乔遵兰一家的模范事迹,如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前宋村的家家户户。在乔遵兰一家人身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却从生活的一个个细节中,于点点滴滴间,映衬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情。

本报记者 张素芬 邵明红 王宝静 郝倩 通讯员 刘娜 杜敏 韩新华 王倩 刘伟平

新闻推荐

曹州牡丹:历史与传奇交织的文化名片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胡云华“牡丹在菏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牡丹文化。改革开放以来...

济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装点晚年巧趣生活2019-11-21 10:52
猜你喜欢:
评论:(家风传承,最美最动情)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